第18章 外贸交易

第(1/2)页

有时候一个国家的改变,往往是从人们最不经意的地方开始的。

        上雒一间普通的茶寮里,读报人正拿着一页报纸深情并茂的朗读着,“只见那申公豹忽地把身一俯,收起神鞭,脚下发力腾空而起!此时一朵祥云将他托住,再要细看,他已化作一只金发灿目的斑纹猛兽!”

        读报人念完今天的小说,停下来喝了一口水。

        “啊呀!”听众们瞪大双眼,跟随着读报人跌宕起伏的声音,忽而惊,忽而惧。看到读报人停下喝水,赶紧追问,

        “后面呢?接着念呀?”

        “今日就这么多,已经念完了。”别看只是念报,也是个力气活,读报人歇歇嗓子,下一轮还的接着念呢。

        “没了啊?”

        “怎么又没了?”知道又要等后续在场众人都有些意犹未尽,有些正在兴头上的人抱怨道:“每日都只有这么多,哪里听得够!怎么不多写些呢。”

        茶寮东家听到议论,心里暗笑,一气儿写完了,你们还会每天都来?要说还是天子英明,自从有了这报纸,自家生意是越来越红火。

        对于上雒的百姓来说,现在每天看报,或者听人读报已经成为每日必做的事情。缺少精神娱乐的老百姓对报纸上,或情节曲折,或惊奇怪异的小说尤为钟爱。由此也催生了一批在茶寮酒肆宣读报纸的人。百姓们花上一枚五铢钱买杯凉茶,就能听这些人讲讲《新闻》上的小说或者官府里的离奇案件。

        比起《新闻》,读书人则更注重代表官方喉舌的《汉霄》,看看朝廷的新政策,学习新修正的法规条文,或者响应天子的号召,向报社投稿发表一下对某个政策的意见,都让这些还没正式踏入官场,却已经自觉参与到国家大事里的年轻人兴奋不已。

        风行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报纸,让曾经只属于庙堂和高门鸿才的朝政,居然就这么轻易的走进了寻常百姓。

        每逢有重要的政务决定或者律法条例需要更改,天子都会通过报纸向百姓征询意见,借由报纸倾听百姓们的声音,作为施政的参考。

        百姓们也越来越习惯甚至自发性的参与到国家大事里,这种积极的参与也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满足感,使他们对国家、民族第一次有了切身体会,这正是刘宏要塑造的国家归属感。

        对于官员们来说,报纸现在已经成了必读物,至于报社记者则成了很多官员避之不及的麻烦。

        有了天子在幕后支持,这些记者虽然不属于官府监察机构,却比御史更难对付,更无孔不入。

        只要他们感兴趣,无论是道听途说,还是市井传言都愿意去查证。已经有不少职位不高的官吏栽在这些记者手里,天子甚至将查抄的罪官家财赏赐了部分给这些记者。引得官员们对记者忌惮不已。

        而随着报纸的传播,订购报纸的人从开始的上雒蔓延到司隶一代,并且还有继续扩展的势头。

        作为长期远离中央的地方豪强对报纸更是趋之若鹜,报纸上刊登的的每一则新闻都成为他们宴饮闲谈的聊资,若是有人不知道接不上话,还会被耻笑。

        刘宏不是天真的孩子,对于吏治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放松过,自从他上位以来,中央吏治已经大有好转,但由于交通的阻塞,他始终无法触及一些偏远地方。现在报纸的出现让他有机会能把手伸得更远。

        在他即将成立的新闻总署里,每一个州至少要建立一家《汉霄》分社,以民间舆论对地方官僚进行监督。

        如果条件成熟,他甚至会将报社下行到每一县,建立起独立于官府的监查体系。报社下沉县乡是中央对地方掌控的延伸。

        刘宏不想增加官府监察,除了不想增加财政负担,还有对官僚体系过度膨胀的担忧。

        做官有免税的特权,这些官员大量并购土地又不纳税,是对国家根基的动摇。

        如非必要,刘宏不会轻易增加官职,以免像宋朝那样被冗官冗吏拖垮。

        记者不属于官僚体系,首先对国家财政不会造成负担,而且为了获取名利,他们对揭露不法事件甚至会比御史更上心,成为刘宏手里监察吏治的利器。

        刘宏在书房继续构思新闻总署的框架,等再过一段时间,他会逐步开放一定数量的民间报社。但是必须经过审查,后续也要一直接受新闻总署的监管。

        刘宏不希望两份报纸因为垄断变成样板报纸,适当引入民间资本也能保持自己名下报社的竞争意识。

        看着手里完成的规划,刘宏终于满意的点点头,递给了一旁的荀爽,说道:“慈明,你看这份计划书如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