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初雪霁(六)

第(1/2)页

子时三刻,晦明重叠于野。

        沈婉站在城楼上,沾了满身风雪,狐裘下红衣振振,目光却始终望向宛城的方向。

        再过不久,就是丑时了。

        雪还未停,宛城也没有任何音讯,如今的宁县却是座空城。

        两千守军在戌时雪急出城,冒雪藏于齐军营地附近,待丑时雪停,将会立即袭营。

        城中再无守城将士,若援军不至,或大雪未停,则宁县失守。

        而她也会离开此处。

        那日牧衡的书信,她还是接下了。

        城中百姓皆为老弱妇孺,根本无法前往宛城。能离开宁县,识得魏军将领的,便只有她。

        风愈吹愈烈,睫羽上厚重的寒霜使她不得不垂眸,继而视线落在狐裘上。

        裘服中以狐裘最为贵重,为诸侯所服1,原本的她并无资格穿于身上,却得牧衡相赠。

        身为民的她甚为惶恐,他却言:“只当是前往宛城御寒之物。”

        牧衡信中所言她看得明白,已有托付后事之意,如今穿着狐裘,却让她丝毫感受不到暖意。

        严寒的不仅是兴平三年的冬,还有这座城。

        雪沫落狐裘,沈婉一遍遍掸下,好似这般能掸落心事,直到有人唤她,才停下动作。

        “沈婉,下去吧。城南已备好马匹,会有卫兵护你。待丑时一到,即刻出城。”

        沈婉倏地失语,好半晌转身,默然行礼,跟随卫兵往城楼下走去。

        直至楼梯口,她顿下脚步又望向宛城的方向,却在余光中看见了那抹玄色身影。

        “一路珍重。”

        她本不欲再看他,宁县的一切让她不敢多想,无论魏赵,任谁也不忍看城池的沉浮。

        如旧清冷的音色,却令她改了主意。

        她忽地想仔细记住这位守护城池的诸侯。

        牧衡步至城墙旁,寒风吹动大袖,玉冠下容颜绝色,丝毫不见松动之情。

        沈婉却猜不透此时此刻的他在想些什么。

        女郎一步三回头,直至看不见身影才收回视线。

        上马奔向城南的那一刻,风声仓皇中,竟能听闻百姓细碎的哭声,不知是马匹颠簸,还是寒风呛人,她没由来地红了眼眶。

        魏国能有牧衡这样的诸侯,确是百姓之幸,但今日的宁县,却不知福祸。

        沈婉并不会骑马,全由身后卫兵控制缰绳,她很想让他慢一些,再等等。

        本不该这样快就走,那日到后来,黄复却言,若宁县守军被灭,宁县危在旦夕,想突破重围难如登天,趁乱而走才有生机。

        当马蹄踏出城门时,雪倏忽停了,沈婉仓皇抬头,只见远处山涧火光冲天,兵马厮杀声响彻天地。

        而东南方位,黑甲重重望不到边际,只见玄色旌旗愈来愈近。

        “亭侯,是援军!是援军啊!”城池上,呼声阵阵。

        兴平三年十月二十二丑时,魏国大雪初霁,宁县等来援军,出其不意攻营,援军源源不断,击得齐军节节败退。齐国派来文官言和,魏齐两国交战暂告段落。

        牧衡护住了宁县,而沈婉却在那时将目光聚集城楼,明眸中玄衣翻动,再容不下其他。

        齐国撤军言和的几日里,因大军整顿,沈婉未能见到父兄,核对的回信却送到了牧衡手上。

        同行而来的,还有竹林四友之首——温时书。

        衙署偏堂,满室玄衣,唯有一人白袍加身,他徐徐自门外而来,清澈温润,举止风雅,眉间生有红痣。

        十二国皆有所耳闻,江左温时书,松风水月2,君子风度。

        众人皆以礼相迎,他却谦逊回礼,与牧衡对视时,两人却千言万语梗在喉间,不知该从何问起。

        宁县危情,实在众人意料之外。齐军将主力分散,留有部分兵力猛攻宛城,每次只攻一个时辰,却次数甚多,让宛城无暇顾及其他。连日来宛城诸人夙夜忧叹,恐宁县失守。

        军中将领都以为宁县会烹食百姓,等到杀出重围,往宁县赶去时,却见齐军营地火光冲天,而城池未伤丝毫,城楼上唯有锦衣华袍的山亭侯,百姓挨饿仅有三日,已出乎援军意料。

        而竹林四友在消息封塞时却能心意相通,已在军中广为流传。

        牧衡想了许久,问道:“宛城守军杀出重围,损兵折将可有几成?”

        “五成。”

        “定是苦战许久,鹤行又怎会在夜中派兵前来?”牧衡虽能推演结果,却看不透细节。

        他不解,挚友来的实在太过及时,若换作他人统军,定不会费五成兵力杀出重围。

        温时书笑的温和,“你我相交四年,唯有信任二字。我笃定你必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