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动(28)

第(1/2)页

随风而动(28)

        二十八、鸿雁

        夜色已经很深沉了,由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孙迪倾情演绎的那首单簧管独奏《鸿雁》的旋律在保定建设家中的音箱中慢慢溢出,孙老师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为使得他在吹奏时无论对情感的把控拿捏还是对吹奏力度的变化处理无不得心应手,也使得那首原本就轰动一时的蒙古民歌多了些深远的解读,就在那委婉而沧桑的音乐中向建设展现了蒙古族乌拉特部落的原始风貌,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的上空,有着南飞的鸿雁。

        不管是那位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活佛是如何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创作了《鸿雁》的前身《鸿嘎鲁》,还是今天由吕燕卫填词并制作、呼斯楞用清澈的嗓音演绎的版本,或者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演唱的《鸿雁》才风靡一时,都会让听众感觉到在那动人的音乐背后所呈现的情感魅力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触手可及,就好似建设家里所珍藏的陈年美酒,愈是回味愈是甘醇,音乐愈是聆听愈是会产生共鸣。

        《鸿雁》的歌声在建设的房间里回旋上升,就有了些浓郁的乡愁:"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对于那个生在宜昌、把宜昌视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建设而言,虽然后来回到了河北保定老家,与宜昌和过去的小伙伴、老同学也有快五十年的分别,可是他就如同高适在诗中所描写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那样,会一次又一次勾起对宜昌的回忆,从2012年9月开始,建设就一次又一次的从千里之外的北方回到长江之滨的水电城,和过去宜昌四中初一六班的老同学们、宜昌县委大院的小伙伴们一起回忆儿时趣事,一起回忆上学及文革、下乡、返城、工作、参军等各自的经历;一起讨论旅游、看孙的趣事,一起打乒乓、一起k歌、一起打麻将、一起干杯的盛况都让这个重感情的燕赵汉子激动不已。

        建设就感觉到自己似乎在音乐声中也变成了一只鸿雁,向着自己的第二故乡飞去:"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就和建设自己所说的一样,和儿时的小伙伴、初中的老同学在一起,感觉大家都好年轻,和念宁调侃的一样,就有了一种重新找到组织的感觉。尤其是大家对往事共同回首,更是有无限感触在心头。虽然每一次全体同学和当年的小伙伴都没能聚齐,只能相见不如怀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同学和小伙伴被从祖国各地被找到而引起的惊喜,就已经很值得欣慰了。他们先是建立了qq群,有了智能手机后,又有了微信群,在网上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