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朱元璋夸人的目的

第(2/2)页

,你们都表示表示。”

  众官员都脸带笑意。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说话没什么文绉绉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这是大明朝所有官员熟悉的习惯。

谷烏</span>  武将听的很好,文官有的听着虽然不舒服,但也不反驳什么,反驳了也没用啊。

  朱元璋说这番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这些厉害的事情都是大孙自己做出来的,他从大明朝土地召收这么多的工匠出来,又严格选拔。

  说明什么?说明大孙厉害。

  这是一个开头,当然他接下来才要说到正题以及自己的想法要求。

  “这么好的孩子,咱不能伤了孩子的心,咱决定将虞王朱雄英在万寿节时,正式册为皇太孙。”

  皇太孙,大明洪武年第一位皇太孙啊。

  这道旨意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整个大明要被历史的马车拉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朱雄英活着,还做了太孙,他的到来以及册封,可以推动大明帝国往后的走向。

  ……………………

  “陛下早朝,已经宣布册封虞王殿下为太孙,说明虞王已经完全得到陛下与太子的认可。”

  海务衙门顶楼内,道衍看着浙江方向喃喃自语道。

  如果大明有武侠小说的千里传音。

  那么朱棣绝对会听到道衍此刻说的话。

  道衍洪武八年,便从僧录司入天界寺,随后洪武十五年因马皇后病逝,才调了出来随诸王回藩地。

  但历史总会出现意外,从周乾将他调到海务衙门后,道衍这种能人的威力实则已经是在造反的路上削弱了。

  他曾经跟着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后,被举荐。

  被朱棣出漠北,做事热血,为人果断多智而折服,也因为心中要做一番大事。更因为和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强烈自己主动跟随。

  历史上,道衍确实帮朱棣成就一番大事,最后朱棣称帝,还恢复了他的俗家名字,姚广孝。

  大明朝,道衍见到了八十分的燕王朱棣,自然不会再去跟随那些低于八十分的人。

  朝廷上的文臣,藩王,没有哪个再入道衍的眼睛。

  道衍纵观古今历史,他笃信大明不会出第二个高于燕王的人,燕王最适合干一番大事。

  可现在,他打脸了,打脸的事情真真切切发生了。

  这个人,是周乾。

  通过这次新军的事,道衍更加对周乾刮目相看。

  一旦心里有了这个想法,那就意味着他动摇了,甚至还在心里给周乾打了分数。

  多少分,道衍不敢很准确,

  因为他还没有和这位虞王好好的畅谈一番。

  他能看到的是,虞王井井有条的做了农,匠,国税寺,新军这些。

  道衍总感觉,这些规章制度似乎是早有人准备的一样,因为很少有缺陷。

  除了国税寺那个先开凭证,再交银子的有些问题,其他的没有问题。

  这一次,陛下坚定不移的选择虞王做太孙,自有他的道理。

  朝中没人反对,胆敢反对者,那便是和陛下作对。

  得知这个消息,道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失落,反而显得比较从容,甚至只是站在顶楼上对朱棣说了几句话。

  “王爷,贫僧虽然还未和皇长孙彻夜的聊过,但是皇长孙的才能贫僧已经感受到了,这两年来他做的事情,也就意味着皇长孙的能力远超于你我。”

  “非但如此,贫僧笃定,虞王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新东西出来。”

  道衍望着远方淡淡的说道。

  自从来到海务衙门后,道衍就像是求贤如渴的学子,迅速的吸收着他几十年来没有接触过的学问。

  道衍最开始本来还有不服,但待的久了,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有句话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民间回来的周乾给了道衍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贫僧以为,皇长孙是个做大事情的人,明日贫僧便要进宫去,贫僧将去拜会皇长孙。”

  道衍对着浙江方向继续说道,眼神中较为平静,对于周乾胜过朱棣本事的事实,他发自肺腑,完全接受。

  说到这里,道衍微微一叹,而后向浙江方向拱手道:“王爷,贫僧到时候与皇长孙探讨,便能断定了。”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