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朱元璋夸人的目的

第(1/2)页

  【这章明天换到第三卷。】

  或许朱元璋就是看中了夏原吉这个人,朱元璋和其他皇帝最大的区别,那便是他对自己儿子和孙子不设丝毫的防备。

  而且朱元璋身边也没有多少可相信亲近的大臣,他看重的都安排给了儿子和孙子。

  开国时期的刘伯温,李善长,徐达他们,这些时常跟随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

  自胡惟庸案后,他并没有倚重的大臣,都是皇权一手抓。

  最近一年反而好多了,之前能够劝慰陛下的是发妻马皇后,太子殿下有时也劝不住。

  但这两年有一个人能劝住,那就是长孙朱雄英,这也是翰林院大臣和六部认可的事实。

  儿孙都在的朱元璋,到现在反而变成了没那么重戾气的皇帝。

  今日早朝上,当朱元璋提出关于农学院,民技院,汉明军校,国税寺和城管寺这些时,群臣并不敢提出意见,也没反对和质疑。

  他们确实看到了皇长孙做这些后得到的效果。虽然身为大臣,但他们连其中的过程都没有资格去知道,因为这些根本与他们无关。

  洪武的文臣地位不如武将,自杨靖和詹徽死后,文臣大多数只有服从,除非实在不信的才敢质疑,毕竟现在的文臣还有骨气。

  其他的,他们从来不会去质疑。

  尤其是朱元璋说出来的话。

  谁敢质疑,莫不是最近这段时间脖子痒了,看陛下少了戾气,就以为陛下手中的刀生锈了。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众文臣没有什么理由质疑。

  农学院,百姓们的农学社,一起交流种地遇到的问题。

  民技院,都是些民间工匠,这几日还发现了许多的矿。

  国税寺收的银子多了,他们官员的俸禄也涨了不少,日子至少过得十分滋润了。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沿海抓到的倭寇,都是汉明军官学校的水师分校新军做的,谁敢说本事不行?

  凡是资格老的官员,都记得那年朱元璋要废丞相,官员死奏。

  官员在奉天殿被两箭射瘸双腿,随后朱元璋让人拖下去命御医救治。

  这次没有谁反对,即便是最有骨气的御史,也不敢在朱元璋宣布事情的时候去指手画脚。

  如今御史能搞的事情,就是指责陛下吃饭呼噜,不称朕爱称咱,有时候想请唱戏的进宫唱出戏,被那个周御史给怼回去的。

  这种事朱元璋不会过多犟。

  些御史不涉及朱元璋原则和逆鳞的提问题,都会听劝,毕竟御史就是朱元璋搞得,他不会傻到在自己小毛病上打自己脸。

  如果开了口子,御史就震慑不住百官了。

  但关于朝政,御史也是见好就收。

  在六部旁边,修建农学院,民技院和城管寺这些后,朱元璋告天下的诏书早就在洪武二十五年末告诉天下。

  但今天他又重新说一遍,就是为了做个铺垫。

  “咱给大家重复个事,农事就是一国之根本,咱大孙做的好啊,给咱把农官集合到一起,琢磨一亩地种出三亩地的大米。怎样让蔬菜更多更肥,怎样让百姓不饿肚子,好事。”

  “那个民技官今年大家也看到有考试进来的,打铁的,寻矿的,还有会炼丹的,木匠,烧石灰,卖木炭,制盐的都有,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国税寺?收商税,摊丁入亩,士绅纳粮,咱还给你们涨了俸禄,都别感谢咱,去感谢咱大孙子。

  城管寺也不错,往日夏天,牛粪鸡粪,咱好几次微服私访,走着走着,靴子底就沾了一块儿,气人不。”

  接着也有官员开始说起来。

  那就是翰林院的刘三吾,他早就准备好和朱元璋唱双簧了。

  “最厉害的,还是这几个设立的新衙门,这里面所有的相关规章及任职要求和俸禄,民技官的考题,都是他自己做出来的。

  凡是朝中的许多事,要拟规章制度是什么的,都是许多同僚一起,也就是人很多。

  最后便是送到陛下这里,在进行小规模推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是虞王殿下一人干了十几个人做的事,但虞王的出发点都是为朝廷为百姓的法子。”

  朱元璋道:“咱大孙办了这么多的事情,咋不见你们夸夸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