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无人知晓的暴风雨

第(1/2)页

过完年返校之后,大家还没松懈两天,就意识到高一只剩下一半了。而这一半过后,就面临着文理分科和分班。

        经过了第一个学期折磨,同学们已经完全适应了,什么新鲜感或是不适感都已经没了。每个人都像受锤的牛一样,日子就在忙忙碌碌的学习、考试、换座位中度过,几乎还没意识到,就已经从冬天到了夏天。

        这学期姚言还算比较稳定,基本每次考试都在年级前80名,但很难再回到他入学时的顶峰状态。卫智也比较稳定地维持在年级200名左右,上下浮动。

        第三次月考结束后,老胡开了一个简短的班会。主要是通知大家可以考虑一下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期末考试的成绩会直接决定高二的分班。

        “如果有人选文科,直接来找我要表格。下周之前会把所有人的志愿汇总好。”

        大部分人没有纠结,都选了理科。宏志班雷打不动的前几名,基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理。

        当然,也有不少在宏志班不上不下的同学,觉得文科可能更好学,或者说更轻松,而且现在的班级里理科大佬太多,不想再被继续碾压,就决定报文科。这当中倒是有一个例外,语文课代表李逸飞一直是年级前30名,写得一手好字,理科文科都不差,但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也会“理所当然”选择“高考更好报志愿”的理科时,他却坚定地选了文。据说因为这事还和他爸妈争执了一番,不过他爸妈看这孩子十分固执,也没有明显偏科,最终还是顺了他的意。他说:“我没有考虑志愿的问题,在我看来文科并不就比理科好学。任何学科想要学到精都不容易,或许门槛并不高,但想达到卓越的水平,哪个科目都没有捷径。所以我选择我喜欢的。”

        姚言听到后觉得很有道理,他自己也在纠结当中。姚言完全不偏科,可也没有很明确地像黄世杰那样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政治历史不错地理却比较弱,相比之下理科虽然都不出众,但也不至于像地理那样头疼。他又想到厉薇学姐是理科,自己是不是应该跟着她走?但又担心理科会让自己吃不消,一下子更加跌落神坛。他问卫智,卫智整体成绩也比较平均,他比较保守地选了理,理由是“就业范围广、报考学校更容易”,因为更多学校很多专业只收理科。

        姚言还是有些担心:“我还是觉得理科有点难。”

        “慢慢学,总会学会的。”卫智非常肯定地这样讲。

        姚言几乎一下子被说动了,他感觉卫智讲话总有说不出的平静的力量,让人安心和信服。不过姚言还是非常“玄学”,最后打算抽签决定命运。他准备了一堆纸团,准备抽到哪个科目老师的名字就选哪个科。

        最后他抽中了美丽可爱的生物老师黄琳琳的名字。

        于是最终姚言和卫智一样报了理科。“颜王组”的女生除了朱嘉艺,剩下都选了文。

        期末成绩不会被公布,而是会直接被用作分班的参考。高二开学报道当天,分班名单被写在了布告栏的黑板上。姚言七点十分就来看名单,发现朱嘉艺跟自己都在宏志班二班,班主任还是老胡!他不禁感叹缘分真奇妙,可是他半天硬是没找到卫智的名字,最后在另一块黑板的八班名单看到了“卫智”。

        八班,是希望班,“b”班。

        姚言一时心情有点复杂,他在黑板前等了好一会儿,也没等到卫智,就决定先去教室。等人到齐之后老胡点了一遍名,姚言跟着认了认人发现有原来一班的同学,还有隔壁班的,当然好像还有从希望班、平行班窜上来的生面孔。巡视一圈下来最熟的反倒是朱嘉艺——因为卫智不在。点完名后,老胡开始长篇大论地“宣讲”班规和新学期的种种。姚言感觉高二的老胡比高一严格了许多,似乎也可以理解,毕竟离高考又近了一年。

        当天课间就去卫智的教室认了认门。姚言还是在一楼,卫智的八班在二楼。刚开始,姚言还会和卫智有事没事上下楼串串门,中午还会互相等等一起去餐厅,后来两个班的步调不一致,就算是仅次于a的b班,也远不如宏志班“静快齐”。

        时间越来越紧,两个人渐渐不再一起吃饭,不过还是会在□□上分享学习资料和聊天。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养成习惯,姚言总是很关心卫智的成绩,也会在空闲时跑到卫智班门外看他们墙上贴的进步名单,然后和卫智分析试卷上的问题。

        进入高二,姚言明显感觉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远不如高一亲近,同学之间很少有掏心窝子的深度交流。好像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大家充满新鲜感,有心思也愿意去培养感情,还有运动会这种仪式感的集体活动,到了高二各种本就是摆设的文娱活动、球赛更跟宏志班不沾边,大家都是被默认不需要参加这些的。似乎目标性更明显,杂念更少,心思几乎全在学习上,每个人基本都是各自为战,为自己的未来拼搏,因为不断被老师鞭策、被时间追赶,在宏志班这样的高压氛围下,除了成绩之外的任何特长、特色都不再有意义也并不被看重,没心思也没精力再认识什么新的人、发展什么新的很深刻的友情了。好像同学都更疏离了,人和人之间也只是一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少了很多电视剧里青春该有的冲动和疯狂。

        所以之前的熟人往往是现在交集最多的人,朱嘉艺和姚言顺理成章地多了些互动,她成了姚言在这个班里几乎是关系最好的人。不过朱嘉艺本人也和姚言一样,在b班有一个像卫智一样的好朋友。据说那个姑娘是朱嘉艺的初中同学,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虽然高一高二都没分到一个班,但也丝毫不影响女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不仅在人际关系上多了些疏离感,纯理科的环境也让姚言有些苦不堪言。分科把很多智商超群的学霸都集中了起来,这些学霸选择理科都是因为真的偏科严重,文科太拉跨拖后腿,选理对他们来说既是优势,也是解放。但不可否认,即使是理科宏志班里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和姚言一样,并不属于理科很占优势的那种。姚言更吃每科势均力敌带来的总和优势。可是在一个个理科大佬云集、且更以理科成绩论高低的场域中,有太多“熬夜打游戏到两三点中午还睡大觉但就是每次都年级前十、尤其是对物理有着极高天分、脑子转的很快”、“字体实在不敢恭维但数学奇好”、的大神,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姚言这样的人变得不再“优秀”,在比较中占了下风。这种“从神到凡人”的落差感,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心甘情愿接受的。

        有人深受这种焦虑影响,成绩一直在宏志班吊车尾,原本的天之骄子仿佛变得一文不值,虽然在外人眼里看来还是高贵的“宏志班”学生,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周围都是强者、高手,沦为“凤尾”反而更会失掉自信,怀疑自己“配不配”,渐渐陷入恶性循环。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遇强则强的斗志,有的人更适合呆在一个自由松散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节奏不受影响地前进,一旦他受到很强的外力作用就会乱了自己的步调。可这里是普高,普高并没有那么多闲心、精力和成本去对每一个人精准地因材施教,很多人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又不懂得如何主动解决问题,就会被淘汰。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有人主动找老师沟通,主动和家长沟通,主动向成绩更优者请教;也有人,偏偏有着属于青春期的执拗、倔强、坚硬高傲的外壳,让他们无法真正抛却杂念,只为获得知识和取得成绩去放下高傲的姿态,明明自己也很崩溃焦虑,却怎样也无法开口,好像只要说漏一个字就会被人看穿自己的伪装,一开口就输了,就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哪里有问题,而在人很多的环境中,老师再负责也往往无法兼顾到每一个人,如果自己不主动发出信号,往往就会被湮没。而这,更让他们陷入“我不被重视、能力不足”的绝望和不愿承认的倔强中,毕竟还有一个宏志班的壳子套在他们身上,让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平凡。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姚言基本处于一个中等甚至偏下的成绩。刚入学时如孔雀开屏一样的漂亮又高傲的劲儿渐渐没了。他仿佛变得更谦卑,甚至有些自卑。不过这也让本就心思细腻敏感的他更能共情,理解太多人无法诉诸语言的幽微情绪。

        当然,他敏感,但不脆弱。已经有过一次前车之鉴,再加上他还有卫智,两个人就算平时不常见面也依然会在网络上保持交流。而且卫智的“事事有回应”让姚言非常有安全感,即使身处人情有些淡薄的理科宏志班,也还是有“能被人接住”的被兜底和包裹的柔软感。

        然而在这种氛围下,不是每个人都能调整好状态心态,利用环境让自己进步而不是困在焦虑的泥潭。

        和姚言处于同一成绩梯队的张洁快要撑不住了。

        不断告诉自己不要被影响可是还是会不自觉的受到影响,张洁又注意到了那令人神经兮兮的写字声、翻书声、连课间大佬们的笑闹都被心思脆弱敏感的她无限放大。

        作为宏志二班一个深受其苦的女生,原本文科很好的她听从了父母“理科就业广、容易录取名校”的建议,学了她相对不擅长的理科,而她本人是属于有点“拙劲儿”的,平时总是战战兢兢很刻苦,不玩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