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天上课

第(1/2)页

李家村附近这三个村子一直都有人在念书,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去私塾启蒙,会认字了就回来,正经往上念的人不多,而且没有一个考出来的。

        南方文风鼎盛,科考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李老汉也不是想把人送过来拜师,就是怕几个男孩子冬天没事干,在家太吵,所以给他们找点事做,刚好年龄也到了,一起认认字、念念书,总比山上下河地到处乱跑,或者猫冬的时候拆家来得好。

        李老汉一直觉得宁家三个只有小孩子,虽然家里好几个下人,但是没个亲戚看顾,就是不放心,所以时常来宁家转悠,自然也知道真琦真泽念书是什么样子。嗯,他对宝贝大外孙的教学水平很有信心。

        真琦才六岁多,真泽也才三岁半,但他俩念书确实是厉害,想来家中那几个皮小子丢过来,发现自己念书还不如真琦真泽……嗯,肯定会拼命念,免得被比自己小的人比下去……

        李老汉打算送过来的人共有五个,其中有两个是舅舅,李四火和李五土。另外三个表弟,按年龄排序分别是李泰河、李承志、李健柏。李承志是大舅的二儿子,李泰河和李建柏则是二舅的二儿子和三儿子。

        至于大舅家和二舅家的老大,他们都已经十多岁,早已开了蒙,常用字也都认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如今已可以当半个大人用了,对念书也没什么天分,现在叫他们念书,人也坐不住。

        宁真逸思索一番,感觉没什么问题。外公家没有别的农户家常见的毛病,也不会纵容孩子耍性子,不用担心收几个熊孩子来,影响真琦真泽学习,所以他很干脆地答应下来了。

        于是李老汉和宁真逸说好,明天就把五个皮小子送过来念书。

        李家人念书只是为了会读写,不至于长大后做个睁眼瞎,并不打算考科举。因此,他们对练字的需求不大,前期用沙盘写字就行,等记熟了再开始练字不迟。

        李老汉回去后,连夜让家中女眷给五个皮猴子做了小书包,又拿出家里祖传的几本《千字文》和沙盘,让他们带去上课。

        次日一早,李老汉领着五个男孩儿到达宁家。

        虽然秋收已过,但村民们大多勤劳,早早起来上山捡柴挖野草了,于是都看见了李老汉领着儿孙进宁家的场景。

        有人凑过来问这是要干啥。

        认字是正事,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李老汉大大方方说了,然后在村民们如梦初醒的表情中,带着儿孙进了宁家正屋。

        秋高气爽,宁真逸把课堂设在了正屋旁边紫藤花架下。

        他在墙边放了个架子,上面架着一块木板,用钉子把宣纸钉在木板上用来充当黑板。写字用的则是烧成碳条的柳枝。

        第一节课其实没法好好上,几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都不一样,只能摸底。

        宁真逸把人一一叫起来,问过学习进度,又抽考了一番。然后发现李五土和李建柏连《千字文》都没开始念,李四火和李泰河、李承志只念过一部分《千字文》,也没念完。

        ……得,不能让真泽和他的舅舅、表哥们一起念书,不然那小子尾巴得翘上天。

        不过现在,先打击舅舅和表弟们一番。宁真逸让真泽站起来,把《千字文》背给他们听。真泽一脸得瑟地站起来,开始流利地背诵。

        半年前,宁真逸刚穿过来的时候,真泽说话还有些口齿不清,念了半年的书,如今说话已经很流利了。

        等真泽背完,真琦已经被真泽打击了半年,见怪不怪了,淡定得很,但两位舅舅和三位表弟这才是第一次见真泽背书,五张小脸上羡慕、嫉妒、大受打击什么表情都有。

        宁真逸点点头道:“看来你没有学了新的知识,就把旧的知识忘了,这很好。行了,你回屋把尧曰温习一遍,回头我要抽背。”

        “尧曰”是《论语》的最后一篇,等真泽把尧曰都学完,《论语》就教完了。

        真泽一脸傲娇地走了,宁真逸这才开始对五人组说话。

        “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同样念书,有的人可以事半功倍,有的人念得头都炸了,也没什么成效。虽然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并不仅仅是因为天赋,但天赋确实很重要。外公今天把你们送来,只是想要你们都认认字,并不指望你们能把书念多好。所以大家接下来几个月呢,可以根据自己念书的情况,感觉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念书。若没那个天赋,认了字以后就不要再费那个劲了,趁早学点别的技能,能养活自己才是正经。若发现自己学得很快,那倒是可以跟家里人商量一下,是不是要走科举一途。”说到这里,宁真逸换了个轻松的口气:“对了,你们不要跟真泽比,他那不是正常情况。跟他比,你们会觉得自己是傻子。教他念书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傻子。”

        天/朝的儿童怎么都得念完九年义务教育,但古代人不能这么念的,不管学什么东西都要尽早定下来,若实在没天分,还是趁早学别的东西比较实际。否则几年念下去,却没有成效,一个成年人,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那真是一辈子都耽误了。

        下面五个人发出一阵轻笑,从刚才真泽背完书之后,一直紧绷的气氛终于轻松了一些。

        “大家念书的进度都差不多,有的人一个字都没学过,有的人学了几个字,但是《千字文》全都没有学完,对吧?我今天从头开始讲《千字文》。若是已经学过了,就当作是温习。”

        然后宁真逸把平日真琦练字时抄的一部分《千字文》挂在“黑板”上。真琦看起来有些害羞。

        宁真逸是故意的,这是给李家五人组的第二个下马威。他拿起教鞭在黑板上敲了敲,道:“这是宁真琦学子平常练字抄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她半年前才开始握笔写字,半年的时间,字已经写得很工整了。只要大家肯努力,也能写成这样。”

        虽然他嘴上说着“努力也能写成这样”,但事实是:宁家兄妹三人在念书上都比较有天赋,不管是记忆力还是领悟力,都在这个时代的平均水平之上,若真琦是男孩儿,也是能凭本事考进柳怀书院的。

        至于李家叔侄几个,目前还不知道资质如何,但从附近这几个村子的平均水平来看,emmmmm……

        两个下马威丢下去,五人组很有危机感,老老实实地坐着,不管心里怎么想,至少面上是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了。宁真逸这才开始正式讲课。

        先把今天要教的四句给他们翻译一遍,再逐字讲解。

        最后,让他们把前四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让他们记牢后,在沙盘上练熟,明天要考。

        这就是今晚的功课了。

        于是李家叔侄五人拿着小树枝在沙盘上开始比划。

        真琦早已学完了《千字文》,她今天要上交的是宁真逸计划中,真琦最后一份关于《千字文》的作业——全文释义,这一份作业是宁真逸十天前布置的。《千字文》全文一千二百多字,翻译一遍,要写的字自然更多。真琦小小年纪,一下子写那么多字,会对身体造成负担,没必要啊。分十天写,一天写一点,就很合适。

        宁真逸接过她的功课细看。嗯,这半年的功夫没有白费。真琦如今的字已经是横平竖直,个个工整了,释义自然没有写错的地方。这是一份挑不出错处的作业,但仅仅只是没错而已,要说出彩那是没有。

        当然,若是要一个六岁小孩儿,翻译课本翻译出什么文采,那确实属于苛求了,能语句通顺地全文翻译,已经很不错了。

        宁真逸看完真琦的功课,满意道:“很好,你已经把《千字文》吃透了,练字也初见成效。你让玉骨给你做几个小沙袋,明天开始,你在手腕上绑一个半斤重的沙袋练字。”

        午时,宁真逸见吴氏在附近对着自己福了一福,明白午饭好了,招呼着大家一起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李老汉来了,发现自家五个崽已经吃上了,有些不好意思。

        宁真逸估计他是来喊儿孙们回家吃饭的,他告诉外公,这些都是山里挖的,河里捞的,不费银子。李老汉听完才好一些。

        午饭结束,照例是饭后散步,宁真逸走在前面,后面跟了一串大小萝卜头,仿佛领着小鸭子下池塘的鸭妈妈一般。只要想到以后每天都要这样扮演鸭妈妈,宁真逸就感到忧愁。

        大家走了一刻钟,宁真逸又喊大家午睡。

        五人组被宁真逸安排在院墙西侧的厢房,为了避免他们光顾着聊天不睡觉,安排他们一个人睡一间。

        西侧厢房周围都是今年春天种的树,这一批是当初在府城买的花树,藏在空间里带回来的。有空间和灵泉的加持,如今都长得很茂密,郁郁葱葱青翠欲滴,遮阴效果很好。

        午睡时间结束后,宁真逸带着一大帮人在后院空地上做了个广播体操,虽然舅舅和表弟们不会,但做操只是为了让他们快速清醒过来,能跟着一起蹦哒就行了,在这多上几次课自然就会了。

        秋收后的李老汉相当悠闲,时常在村里乱转。这不,又转到村尾来了,站得远远的看一群人蹦完操开始接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