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二年

第(2/2)页

打算留半亩。

        整个别院中轴线的中间,盖正屋,正屋两侧加盖小厨房和水塔,后方弄成小花园。正屋前方两侧,东西厢房各盖三间。东西厢房后面,分别种不同品种的观赏性花木,花木的后方,贴墙再分别加盖一排厢房,给下人住。府城这地方文风鼎盛,私塾众多,自然不需要宁真逸把自家中庭拿出来充当启蒙班了,他打算在中庭种点花、树,再在紫藤花架下面摆些石桌石凳、躺椅之类,作休闲之用。唔,还可以弄个水缸养点锦鲤呢。

        大门进来,贴着墙盖两间门房,门房过去分别盖男女下人房。

        东南角盖大厨房,是给全家下人做饭的地方。西南角盖柴房,用来囤日常用的柴火。东北角和西北角盖茅房,菜地就选后院正中间靠后的位置,留上半亩地,再围着菜地挖一圈两米宽的荷花渠,种花养鱼。

        要种在渠里的莲藕,从空间里出。要知道空间池塘里的荷花,可是当初老祖宗获得的,经过人工选育的食用品种,莲蓬格外大。

        至于荷花渠东西两侧,照样种水果。

        空间里各种果蔬,若没有及时采摘,就会停留在成熟的那一刻,如今池塘里密密麻麻长了一大堆莲蓬呢。若非如此,恐怕荷花早就因为无人打理而挤死了。

        趁着这次改造别院的功夫,宁真逸把空间里计划要弄出来种在别院的蔬菜全收拾了一遍,确保盖好后第一时间就可以把它们种下去。

        整个院子住人的房子加上厨房、柴房、水房等,共计三十多间。

        定做给排水系统的零部件,需要费一些时日才能做好。宁真逸和杨静都觉得可以先挖地下室。

        杨静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挖地下室这种事情,宁真逸很放心地交给了他。约好了等给排水系统安装完毕,再喊宁真逸来验收。

        给钱大留了一笔银子,让他在府城做监工,宁真逸独自跟着竹静斋的车队回了县城。

        再过半个月就又是一年秋收之时,宁真逸还要赶回去盯着村里那十几亩地呢。今年是玉米土豆红薯种植的第二年,今年的亩产量非常重要,宁真逸对此十分期待,而且两堰县那县太爷估计也挺着急的。

        宁真逸的佃户姓白,户主名叫白庆生。白庆生种植三种作物已经是第二年,已经是心中有数了。按照他的估计,今年三种作物的产量肯定还要再涨一些。但附近三个村子的农民心里没底。他们不是担心作物亩产量不够,他们担心的是自己不会种,把好端端的粮食种坏了。

        李家村外,李家村、白家村、赵家村三个村子的村民围在宁真逸家的地旁边,大家太紧张了,没有一个人出声,甚至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了,田边的气氛静默到压抑。

        宁真逸手中拿着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剥开皮,送到唇边啃了一口。

        随着宁真逸一声“熟了”,里正第一时间派人去县衙报信,三个村子的村长则各自招呼村民准备好工具,等县太爷到了,帮忙采收。其实不用村长们招呼,他们早就迫不及待了。

        等王县令带着一大批衙役到达三个村子外围的田地,大家都快等不及了,一个两个仿佛着急撒欢的二哈,一放缰绳就能蹿出二里地的样子。

        王县令急着知道亩产量,要求村民先集中收一块地。于是里正点了五十个人,十人一亩先把宁真逸家的玉米采收了。宁真逸家的地就在大路边上,地方大,方便称重。

        人多就是力量大,宁真逸感觉也就两刻钟左右吧,五亩地已经全部被采收完毕。

        宁真逸拿着剪子怼进玉米芯子,将剪子的把手一张开,整根玉米就裂开了两半……于是大家齐齐动手,把玉米粒全都剥了下来。李师爷跟一帮账房间、衙役把地上密密麻麻的筐子一一称重再一番计算后,得出了惊人的“亩产千斤”的结论,所有人全被惊呆了。

        等反应过来,所有人都沸腾了,这个亩产量意味着,每家只要种上那么两三亩,只要能正常收获,就不会挨饿了!即使遇上灾年,只要不是完全断水,大家仍然能够凭借这三种作物活下来!

        王县令更是兴奋地不停念叨着“天赐神物”、“天佑大昭”之类。

        等大家都兴奋够了,王县令抓着白庆生一家询问种植法了,而里正则让大家各自采收玉米。李师爷闻言,赶紧安排衙役们一人一亩盯着村民们采收。

        秋收之事,王县令要写折子上报朝廷呢,各方面数据都不能有疏漏的。

        在“大丰收”的刺激之下,没有人觉得累。申时,所有种了玉米的地都被采收完毕。师爷、账房、衙役们一起动手把所有的玉米通通称量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平均亩产量约九百八十斤。

        当然,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和推广,玉米的亩产量必然会提高的。譬如说宁真逸,他家已是第二年种玉米,亩产量全部都在一千左右浮动。

        “但是,根据逸哥儿所说的,玉米是三种新粮当中,亩产量最低的啊。”忽然有人来了这么一句话。所有人倒吸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重重敲了一下,又好像是整个人泡进了蜜水里,幸福得令人头晕目眩。

        于是大家又开启了疯狂采收模式。

        八天后,城南三村的采收终于结束了,三种作物的亩产量终于被统计完毕。

        玉米亩产九百八十斤、红薯亩产两千斤、土豆亩产两千三百斤。

        三个村子结束秋收的那一天,王县令又来到这里,要求大家留够了自己一家吃的口粮和明年作种子的分量,剩下的全部卖给衙门。王县令按去年宁真逸定的一斤二十文的价格,把大家搬出来的三种新粮食全部买走了,打算明年在两堰县全县推广这三种作物。

        而三个村子,除了宁真逸家,根本没人留作口粮。刚刚秋收,市面上的粮价便宜到伤人,王县令开出来的单价,够买足足两斤半的大米呢!

        若非王县令自己也有些家底,根本经不起这么买。什么?你问为什么不走公账?开什么玩笑,县衙穷得跟什么似的,哪里买得起新粮。

        这一波收获,宁真逸再次获得一大批功德值,王县令获得了满满几大粮仓的粮食和一个升迁的机会,而村民们获得了更加轻松就可以吃饱穿暖的未来。

        李家村、白家村、赵家村生活水平在农民当中算是中上,基本上每家都有个十来亩地,差一些的也有个三五亩。只有极为穷困的个别几家需要去佃别人的地种。

        这一波卖粮,最穷的人家也获得了几十两,家里地多的人家更是拿到了几百两。

        王县令派人在全县宣传三种作物的产量,并说明年会在全县推广这三种新粮食。整个两堰县都轰动了,每天都有外村的村民源源不绝地来三个村子,问关于新粮的问题。

        三个村子的村民也不厌其烦地向来人吹嘘自己家今年收成如何如何好,顺便吹一遍宁真逸这个聪慧绝伦又心地善良的“神童秀才”是怎样发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作物,怎样找人试验如何种植,怎样在收获之后大方地把粮食卖给大家,让大家也能种上这些“神物”。

        末了还要再补上一句“神童秀才”文采好、相貌好、性情好、人品更是好得不得了,反正哪哪都好,就差没说宁真逸是神仙下凡。吓得宁真逸赶紧安排钱大天天出去转悠,听见有人夸宁真逸,就自谦一番,称自家主子没有大家夸的那么好,只是不忍父老乡亲挨饿云云。

        ……结果夸宁真逸的人更多了。

        大家充分满足了好奇心之后,终于各回各家了。王县令估计大家也激动得差不多了,又安排衙役去各村宣传,说衙门请了种植三种新粮两年的老农来给大家讲课,让各村选出一批经验丰富的种地好手都来听一听。

        白庆生一家被请去衙门讲课了,还额外赚了一笔束脩呢。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