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修水坝

第(1/2)页

钱大是个聪明的,跟了宁真逸一年多,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今也能独当一面了。宁真逸打算等府城那套别院盖好后,就把府城那边的事物都丢给钱大处理,以后让他做个外管事。

        至于内宅,目前已经是玉骨在管。正常情况下,内宅都是女主人负责管理的。可宁家现在哪里来的女主人?

        宁真逸自己又懒得操心谁吃什么饭菜、谁穿什么衣服之类琐碎的事。既然有现成能干活的人,丢给她就很好。反正如今自己天天待在家里,谅她也不敢搞鬼。

        从竹静斋出来,不过申时。

        宁真逸看看秋收后热闹的街道,心想:“来都来了……”

        牡丹花集团名下有个花卉行,叫“万紫千红”,两堰县也有一家,只是地理位置略偏,都快到城郊了。宁真逸今天能路过,实在是偶然。

        他主要是觉得,老逛去过的地方没意思。

        然后他在花卉行门口看见了蕉芋。

        蕉芋这东西,茎块能吃,产量也不低,只不过现在没人知道这玩意儿能吃。再说了,跟玉米、红薯和土豆这等逆天的作物一比,蕉芋的产量就略差了点意思。

        反正已经有了产量更大的作物了,蕉芋什么的,就继续让它待在花坛里吧。

        哦,顺道一提,蕉芋,是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株型较大,花也艳丽。

        宁真逸看着蕉芋,又想起了殷华清。

        两堰县最大的粮油店也是牡丹花集团名下,当初宁真逸买玉米、红薯、土豆时,就是在那家粮油店买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些海外的作物,八成是殷华清放在自家店铺里卖的。

        宁真逸问过殷华清这个问题,他是这么回答的:“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吃饭全靠收成,收成全看老天。我们不能因为这十几年的风调雨顺,就不为可能会来的灾难做准备了。这些大产量的作物,是我刻意放出来的。”

        前面这一段话都能理解,但是最后一句好像有点问题。

        见宁真逸疑惑的表情,他又进一步解释道:“殷氏一族的名望已经太高了,我不能把这些东西献给皇帝,这不是功劳,是殷氏一族的催命符。再说若是献给皇帝,这几种作物是不会到老百姓的手里的。”

        看着殷华清唇边的冷笑,宁真逸恍然明白了:“……是世家?”

        殷华清点头:“对,个中详情想来不用我解释。”

        当然不用殷华清解释。

        在种花家的历史书上,这个时间点,是魏晋时期。后人都说魏晋风流,可是风流的只有世家门阀而已,百姓过得绝对是苦不堪言。

        绝大多数的土地掌握在世家手中,留给百姓的只有那么少少一点,百姓根本吃不饱。然而吃不饱的百姓还要缴税供养整个王朝。过不下去的百姓投奔世家成为隐户,可税收并不会减少,于是平摊给普通百姓的税收就愈发沉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说,历史上大部分王朝的覆灭,都有世家用土地兼并出了一份不小的力。

        大昭并没有比魏晋时期好多少。

        尽管此处的历史上已经有了两位穿越的皇帝,可是受限于生产力,很多东西并不能进步得那么快,在绝大多数当权者想要搞倒退的时候,即使是皇帝也没法硬刚。

        比如说大昭,建元帝是幼帝继位,主弱臣强的情况下,很多政令多半是给皇帝看一眼就发下去了,甚至有可能都不给皇帝看。建元帝并没有为帝的资质,这么些年能坐在皇位上,大约靠的是运气吧……毕竟一登基,天灾就停止了,还连续十几年一直没有大灾。这运气,跟天选之子也没差多少了。

        可是个人都知道,运气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是靠不住的。

        建元帝的大皇子,如今也有十七岁了,可以想象,随着诸位皇子年龄渐长,大昭只怕安宁不了多少年了。

        宁真逸一边漫不经心地忧国忧民,一边拿着vvip玉佩把看中的几种可食用花卉买下来,并要求送货上门。

        因为他拿着vvip玉佩,管事全程都特别热情,还额外赠送了一株据说是刚刚从海外传进来的新花草。宁真逸看了看,噢,是薰衣草啊。他笑着向管事道谢,然后离开了县城。

        时间差不多了,该回家啦~

        宁真逸一进门,就看见一家子娃儿在中庭玩。

        真琦今年已经七岁,宁真逸需要跟她避嫌了,平日不能跟她单独待在一起。好在家中另外一个小男人才四岁,倒是可以跟着真琦。

        原主生前长期在府城念书,真泽大多是李氏和真琦带,真泽黏真琦多一些,对宁真逸这个大哥更多是敬畏。虽然偶尔也会撒撒娇啦,可是真泽念了书以后,觉得自己是大孩子了,很少冲宁真逸撒娇了,宁真逸倒是挺怀念去年会跟自己贴贴的真泽。宁馨快要满一岁了,刚刚会走路不久,每天都特别乐意走路。她又白白嫩嫩,特别爱笑,正是最可爱的时候,任谁都无法拒绝她。

        宁真逸走过去一把抱起小妹,任凭她在自己脸上留下一个充满奶香味的亲吻。真琦、真泽还有玉骨像小尾巴一样在宁真逸后面跟了一串。

        等宁真逸走到堂屋坐下,真琦率先坐到宁真逸对面发问:“大哥,今天竹静斋找你是什么事呀?”

        宁真逸微笑道:“竹静斋的老板说很欣赏大哥,想跟大哥交个朋友。”

        真琦继续发问:“竹静斋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呢?”

        宁真逸露出一个微妙的表情:“怎么说呢,如果你哪天看见一个男子,会感觉好像看见下凡的天仙,那多半就是他了。”

        宁真逸刚说完这句话就感觉不妙:真琦和真泽,他们都是外貌协会资深成员,一听说竹静斋的老板长得好看,肯定……

        果不其然,一大一小两个兴致勃勃地凑到宁真逸身边,开始连珠炮一般轮流发问:“天仙是什么样子的?他眼睛大不大?是不是长得很白?他穿什么颜色的衣裳?戴什么样的发冠?”还坐在宁真逸腿上的小宁馨也凑热闹似的“哦!哦!”叫了起来。

        啊,真琦,虽然为兄很高兴你变开朗了,但是不必开朗至此吧……头大。

        最后还是吴妈拯救了眼冒金星的宁真逸。

        “开饭咯~”

        ……

        穿过来两年,宁真逸在两堰县已是声名在外。尤其是城南的赵家村、李家村、白家村三村,对宁真逸的话不说深信不疑,总也有八、九分的信任。宁真逸估摸着附近的村民,已经缓过了秋收的劳累劲,应该是有精力修水库了。

        古人种地,收成好不好三分靠努力,七分看天气。

        宁真逸始终没忘记,自己穿过来的这个时间点,处于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时期的特点呢,是平均气温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即使是大昭最南端,冬天都狂降暴雪。

        昭太/祖不就是这么累死的吗?

        建元帝登基后这十几年,气候没有那么冷了,但宁真逸知道,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谁也不能保证,明年或者后年,又或者再过几年,仍然能风调雨顺。

        两堰县已有泗中、浦门两堰,普通水灾对两堰县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若是极大的水灾,那就只能组织乡亲躲到高处去。

        想到这里,宁真逸喊来晏懿轩,他天天在后山捕猎,对后山的地形必然比自己了解。

        宁真逸问道:“我们后山,可有地势较高的洞穴?”

        晏懿轩用不解的目光看了宁真逸一眼,答:“有的。”说着他摸过来一根树枝,在地上跟宁真逸比划。

        “城南三村的地形,是一个山字形。山字形中间这一竖的左右两边,分别是赵家村和李家村,白家村在山字形的右边位置。山字形的左边则是绵延的群山。”

        这个宁真逸知道,事实上,在山字形的下方,也是绵延的群山。

        晏懿轩用树枝指了指山字形的下方,道:“越往深山走,地势越高。我曾经在靠近山顶处,见过一个巨大的岩洞。岩洞洞口不大,然而很深。我点燃火把进去探查过,里面有很多岔路,分别通往大小不同的石穴,最深的那一条路,地下有完全干透了的蝙蝠粪便,可石穴顶端却一只蝙蝠都没有。里面有人工开凿过的痕迹,但……地上的尘土非常厚。”

        宁真逸大喜,当即提出让晏懿轩带路,自己要去看看。

        两个人去柴房背了背篓,一人摸了一把柴刀。跟晏懿轩带上一大包包子便走了——晏懿轩饭量大,活动量也大,动不动喊饿。吴妈习惯在灶上留一口锅,专门蒸包子,以备不时之需。出门前,宁真逸跟家里人交代了一句:“不知几点回家,大家自己先吃。”

        此时已是申时二刻,也就是下午四点。大家虽然很担忧,不知兄长/主人这么晚出去做什么,但显而易见,宁家没人能做宁真逸的主,只能跟宁真逸道一句“平安”,默默在家里等。

        这个山洞的入口就在半山腰再上去一些。从宁真逸的家走到山洞入口,需要足足两个时辰。主要是山路不好走,若把村里到山洞沿路都铺上青石,就能走快些。

        宁真逸跟着晏懿轩举着火把进去看了看。这个山洞入口处确实不大,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进去,个头高的人还得弯腰。但是往里走上十来米后,山腹内就是一个很高很大的天然洞穴。确实有人工修整过的痕迹。岔路也是,应该是天然形成的,但有人把这些岔路的入口凿宽了。形成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石室。最妙的是,山洞内所有的路都是往上方走的,石洞里很难积水。

        宁真逸大略看了看,石室里面积都不小,甚至有些还是套间。

        石室数量相当多,宁真逸大略数了数,容纳全村人绰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