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战争

第(1/2)页

宁真逸这一手来得太快太狠,谁也没想到。前两天这厮还一脸笑嘻嘻地宴请宾客,跟世家一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样子,弄得人人都以为太子垂涎盐利,终于忍不住伸手。转脸他却收集齐了罪证直接捅到朝堂上去了!

        扯淡呢?太子是储君,按古人的逻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太子老老实实不作妖,将来顺利即位,这些东西全是太子的。太子脑子得坏成什么样,才会想着自己贪污自己东西!?

        沈氏一族是德高望重的清流,皇后当年也是以德行出众闻名,才被先帝选中的。太子自然也被教养得才德兼备,恪守礼仪法度。

        退一万步讲,就算太子真的是个傻子,想自己给自己添事,殷华清也会劝住太子,不让他乱来的。

        总之这次,刑部和大理寺来回调查之后,发现诸皇子之中,只有不问政事、闲云野鹤的惠王,和众人眼中,礼仪法度的化身太子殿下,两位是清清白白啥事没有,其余的皇子,或多或少都凑了一脚。

        还有一些颇有地位的墙头草,在诸位皇子之间摇摆不定,诸王想要争取他们,竟然也默认了让他们一起贪污。

        皇帝气急,准备把这帮人,除了皇子以外全部依法惩处。皇子们尚且能稳得住,反正他们是皇帝的儿子,他们俩老子怎么也不舍得剁他们的头。

        可那些墙头草大臣没有靠山,这次死最惨的就是他们,他们又怎么会善罢甘休?他们也派人调查太子一系,尤其是那个宁真逸!查查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手脚不干净的地方!

        结果没有,真令人尴尬。

        太子那里多得是人愿意讨好巴结,主动上贡,自然不差钱。殷华清查得细致,手脚不干净的,太子还不爱要,查不出问题。

        查镇国公府?作死呢,他们是满朝廷势力最大的派系。这可是能替皇帝决定储君的家族啊!你跟他们作对?是有几个脑袋?

        可是宁真逸这小子,明明没爹没娘的,居然凭自己的本事,也挣下了一份家业。不算很多,但自己就能养活自己一大家子人。他似乎对生活品质也不是特别看重,宅子普普通通毫无特色也就罢了,饮食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在意的地方,连穿衣服都只穿普普通通的橦布(棉布)。

        只有宁真逸的坐骑,那两匹马瞧着不是凡品。然后他们一查,发现是殷华清、殷玉堂送给妹夫的礼物……是的,当时飞白出现的时候,宁真逸对外的说法是殷玉堂送的。

        镇国公当年掌天下兵马,殷氏一族确实有一批打天下的时候,从北蛮那里抢来的好马。

        别人那里未必能找到这样的好马,镇国公府却多得是。建元帝对马匹不甚看重,御马的品质说不定都不如镇国公府的马呢!

        大臣们查来查去,发现宁真逸这厮竟然只有一个写话本子的爱好。但宁真逸写的话本子,建元帝也爱看!

        躺在启元宫里的建元帝,平日政务全丢给了太子,只有一些特别重要,太子不敢擅专的事情,会上报到皇帝那里去。

        基本上,没有别的破事,皇帝的养病生活还是比较悠闲的。所以也多出了个看话本子的爱好。

        皇帝都说宁真逸话本子写得好!那些臣子翻来翻去,竟然真的没揪出哪里不对的。

        可恶,这小子真的无懈可击。

        那些人想了半天,决定:你宁真逸不是无懈可击吗?我们可以给你编造一些假证据污蔑你嘛!

        结果那些大臣虽然做事隐蔽,却难免有那么几个出身不是特别高,需要去牙行买下人的人家,泄了密。

        没办法,吉祥牙行是全大昭最有实力的牙行,他们调/教出来的丫鬟小厮也最懂事知礼好用。哪知道这些丫鬟、小厮、管事、婆子,暗地里都是殷华清的眼线呢?

        殷华清那里收到了消息,把造伪证的团体查得清清楚楚。关于宁真逸的伪证刚刚呈上朝堂,就被殷华清的人揭露出做伪证的证据。

        墙头草团体都傻了:自己一拿出假证据,太子那边就能拿出自己做伪证的证据,那明显是一开始就泄密了啊!任凭他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自己到底是如何泄密的。直到他们被判刑、被行刑的时候,都没想明白这个问题。

        太子对着墙头草团体的领头人一脸悲悯,说了一通听着好听,实际上没什么软用的话,大意是:哎呀王卿,不是本宫不想保你,可是你怎么做这种十恶不赦的事情啊?依照大昭律,你在朝廷上做伪证,属于欺君之罪,当诛九族。不过王卿你对朝廷也算是劳苦功高,咱就不诛九族了,只诛你王氏一族就罢。其余从者,依法惩处。

        实际上有参与做假证这事的人,多半是王大人的亲信,都处理掉,跟诛三族也没差多少,再加上贪污官盐案要处理的人,最终的结果,跟直接诛王大人九族也没什么差别了。

        王大人的九族之中,也只有一家,王大人的孙媳妇娘家,胆子小,拿得少,只判了流放。

        只是太子殿下说得好听罢了。

        王大人是吏部尚书。一般来说,坐在这个位置的,哪怕不是皇帝的亲信,也得是保皇党之类。可惜建元帝太菜,一直没有收服王大人,以至于诸皇子都想争取他,让他趁机在诸位皇子之间摇摆了这么多年,还夹缝生存地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

        只是如今,都烟消云散了。

        吏部尚书的位置空出来了,太子趁机提拔了自己的人来填补这个空缺。皇帝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