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第112章

第(1/2)页

鸿嘉帝这个人呢,他的特点就是很会审时度势,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好处。这么些年,他在后宫里,也不是一味缩着的,否则懿王上位的时候,他也不会那么精准地掐着点找到沈太后,并且说动她扶持自己。

        所以现在当他发现自己确实杠不过殷华清之后,十分果断地认怂了。

        三日后的大朝会,鸿嘉帝当众宣布:朕无德无才,忝居帝位,内心深觉不安。今有摄政王殷华清,德才兼备、文治武功、能力出众。故将皇位禅让给摄政王殷华清,希望尔日后承江山之重,能够长久守护江山黎民……

        殷华清演得跟真的似的,听到这道诏书,“吓得”当场就跪下了,不停地说自己年轻,经验不足,望皇上三思。

        于是君臣二人在朝堂上演了一出三请三辞,鸿嘉帝请到第四次的时候,殷华清才“勉为其难”同意继位。

        这道诏书一出,前朝后宫都炸了。第一个责问殷华清的就是太师。

        鸿嘉帝在位时,并没有换太师,如今的太师还是建元帝的老师,自然是有资格责问的。

        然而鸿嘉帝这个人呢,他既然作出了认怂的决定,就不会让自己认怂的对象不愉快。于是太师对殷华清的责问全都被鸿嘉帝挡了下来。

        殷华清被鸿嘉帝亲手披上龙袍,拉上皇位。

        殷华清在龙椅上坐定,先给鸿嘉帝封了个安王的爵位,让他“安享富贵”,安王也很高兴,自己走到底下勋贵的位置站着。

        地位互换的君臣二人表现得太过自然,别人反而愣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大朝会结束后,殷华清自己去了后宫,他要去拜见一下姑母。

        姑母当了半辈子的皇后,又当了两年太后,现在忽然让她离开皇宫做个普通的富贵老太太,这个落差大约是没法接受的。

        殷华清进了沈太后宫里,却见沈太后跟她的陪嫁在那里抱头痛哭。殷华清顿时头皮发麻,一时间不敢过去。还是沈太后宫里的宫女先向殷华清行了礼,沈太后才发现大外甥来了。

        沈太后竟然一点不生气,反而十分和蔼地感谢他,说话间颇有几分心花怒放的味道。

        殷华清都听懵了,一问才知道,沈太后年轻那会儿根本不想入宫,只是家族又确实需要一个皇家的庇佑,所以沈氏一族才跟建元帝的母妃搭上了线。

        谁知道世事无常,好端端的王爷变成了皇帝呢?

        现在可好了,大昭凉了,末帝成了王爷,她终于可以出宫了。

        朝廷如今都改朝换代了,国号、年号、律法通通都要改。国号年号什么的都要等钦天监算一下,律法什么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这些都不能急。倒是有别的事情,需要优先处理。

        一朝天子一朝臣。殷华清登基,要干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把朝堂清理一遍。第一个倒大霉的就是乔氏一族。

        这个家族在建元帝那一朝兴风作浪许多年,是欺压良善、残害忠良的代表人物,很多有才能有风骨的忠贞之士受到过乔相的迫害。

        殷华清想搞他们很久了,背地里收集了很多年的证据,如今一登基,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证据丢给大理寺,让大理寺卿彻查乔氏一族。

        在乔氏一族罪证确凿的情况下,大理寺查案也很迅速,三天功夫,把乔氏一族和他们的附庸都干了些什么事,全查了个底掉。

        大理寺卿看到属下上报的结论,冷汗都下来了:这要是按照大昭律来查办,皇宫外面那两圈的府邸得清空三到四成!

        新的朝廷虽然国号年号都没有,律法也没立,可那新帝既然能把鸿嘉帝,现在都安王忽悠到主动禅位,又能两次带兵把北蛮打个落花流水,怎会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只怕不会轻轻放过这些人哦……

        大理寺那边查着案,殷华清也没闲着,他在整理朝堂。

        譬如说,从前朝廷的部门是三省六部制,权责职能和种花家历史上的唐朝差不多。显然,这个结构对殷华清来说,实在是不太好用。

        原有的三省六部依然保留,只是职能上要稍稍改动一番。

        原先殷华清做摄政王的时候,离开京城要把朝政委托给三公,并不是因为三公手上握有行政大权,而是因为三公都是建元帝的人。殷华清让他们代管朝政,是向皇帝表达自己没有反心。现在建立了新朝,要把“如皇帝因故无暇管理朝堂,应将政事交由太子及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处理。”写进律法里面。

        吏部暂时不作改动,大昭对官员的审核和调动规则很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而且还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