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给赤剑73整个双胞胎哥哥

第(2/2)页

个时候,仿制的东西大部分都达不到原版的性能,一般来说只是在人机功效、本地化使用、勤务性能上有所提升,但是在核心性能上,能有进步的仿制项目不多。

    仿制SS.11,这也不能说大家眼光不好,毕竟SS.11的纸面性能还是很好的,没有较大批量的打实弹,谁也不知道这东西背后居然有那么大一个坑。

    轮到高振东发言了,防工委领导和一些认识的人带着一点期待的看着高振东,想看看这门名气越来越大的“大炮”能说出点儿什么干货来。

    高振东第一句话,就语惊四座:“这个弹不行!”

    众人闻言,无不侧目而视,随即窃窃私语。

    “果然是高大炮,说话就是狂。”

    “也不一定,人家是真有本事,也许在他看来,这东西有什么硬伤。”

    “这个东西谁都没做过,他哪儿来的底气?”

    “就是就是,要是看看外形就能断定行不行,那还要我们干什么。”

    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防工委领导听见这句话,瞬间就来了精神。

    高大炮这个人,从来不放空炮,而且一向是有理有据的,从他以前参加的所有类似会议的表现就知道。

    他既然能斩钉截铁的说出这句话,必然是有所依仗。

    高振东看见大家的反应,也没在意,继续说道:“我不是说这个弹的某一项具体技术指标不行,而是总体性能不行。在具体指标上,这个弹还是有亮点的。”

    防工委领导笑道:“振东同志,说具体一点。”

    高振东点点头:“从我个人的战术想定来说,反坦克导弹要足够轻巧、便携,使用的技术门槛要少,射手培训成本要低,以利于我们大量的轻步兵分队可以使用。这个弹,个头太大了。”

    SS.11导弹本体高达一米多长、30kg的身板儿,要步兵分队携带实在是有点难为他们了。

    有人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反坦克导弹装在车上用就好,我们是要实现摩托化甚至机械化的,便携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我们的火箭发动机技术,现在可能不一定支持得住小型化的技术需求啊。”

    高振东笑道:“是,我们是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走,可是短期之内,产能和成本问题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点,肩扛背驼仍然是有大量的实际需求在的。而且我们的步兵穿插,也是老传统了,步兵穿插过程中,还是需要有伴随的精确反装甲火力的。”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至于火箭发动机技术,可以和搞导弹的研究单位沟通沟通,应该也是能解决的。”

    高振东还差点冒出一句话来,那就是不论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现在都还在襁褓之中呢。

    至于火箭发动机技术,其实高振东能解决,这玩意的飞行速度再高也搞不到哪儿去,火箭发动机可不算麻烦,但是这个话现在不太好说出来,只好叫他们去和导研院沟通。

    有同志笑了:“穿插的轻步兵去找敌人的装甲部队硬碰硬干什么?这不是脑袋有毛病嘛。”

    高振东摇摇头:“不只是反装甲,这是一种很好的攻击敌方坚固工事的手段,穿插的轻步兵,缺的就是这个,无后坐力炮那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携带的,火箭筒的话,准头又差点意思,不过可以和这个东西配合使用。”

    防工委的领导和使用方代表听得目光连闪,先不说高大炮整个想定对不对吧,但是至少是真的从实战角度、实际条件出发了的。

    高振东又提出了这个弹的另外一个问题:飞行速度不快,实战只有150米/秒左右。

    虽然比SS.10的大约80米/秒快了不少,可是其3000米的射程,也要飞20来秒,这个时间,足够坦克或者其伴随火力来上一炮了,坦克炮一般2000米的有效射程,是针对穿甲弹来说的,当换用榴弹时,打3000米还是没问题的。

    “这个弹的飞行速度比较慢,这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飞行速度慢,弹体提供的升力不够,只有用硕大的弹翼来弥补,这也是造成其庞大的原因之一。第二,速度慢飞行时间长,射手容易遭遇敌火力反击。”

    这倒是个实际问题,研究人员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是火箭发动机问题,二是速度再快的话,射手根本反应不过来啊。”

    高振东点点头:“的确,这就引出了我要说的另外一个缺陷,这种手动控制的手段作为备份手段可以,但是作为主控手段,实在是太难用了,反应速度慢,射手技术要求高。”

    (本章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