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给赤剑73整个双胞胎哥哥

第(1/2)页

第234章  给赤剑-73整个双胞胎哥哥

    高振东听着设计人员的汇报,脑袋里浮想联翩。

    这个项目从58年开始,也搞了不短的时间了,甚至都已经做了样弹出来,可以在无控的情况下,基本上飞行不出问题。

    听起来好像还行,但说穿了就是暂时还是个无控火箭弹。

    听起来是挺寒碜的,可是这已经算是比较突出的成果了,那个年代,工业底子实在是太薄。

    而现在弄到了一小批SS.11的全系统实弹,以及全套参数、使用和勤务说明,对于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人员来说,无异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稀罕得不得了。

    高卢鸡这么慷慨,除了响应DJS-59的出口条件之外,未免没有带点“看看,买点?”的意思,他们也好回一回进口计算机出的血。

    然而对于这個东西,高振东实在是没什么兴趣,第一代线控反坦克导弹普遍采用的是三点引导,其制导方式观瞄靠眼,控制靠手,无非是加个望远镜让射手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这种方式命中率虽然不看天,但是看人,很考验射手的技术和心态。

    再加上这个时候的导弹飞行速度慢,一旦导弹发射,发射点就会长时间暴露在敌人火力打击威胁之中。

    偏偏这种彻底的“人操”导弹从发射到命中,全程必须靠人精确操控,导弹操作手不能有分毫的移动,这样一来,就非常考验射手的心态和运气了。

    而且SS.11还有个设计缺陷,控制律有问题,导弹受控修正航向之后,回中全靠人根据经验干预,实战中导弹航向基本上总是与瞄准线形成一个夹角,自然打不准。

    高卢鸡不论是自己用还是给别人用,命中率都低到让人发指。

    而且SS.11那个虽然已经比SS.10缩小了不少、但是依然硕大的弹翼,使其装运、勤务、展开等操作都极为不便,基本上只能车载,单兵或小组作战的话,实际效能堪忧。

    话说回来,这一代的反坦克导弹,弹翼都一个鸟样,就是一个字儿,大!

    不过这东西倒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射程和破甲能力,都远超老毛子的第一代重型反坦克导弹“大黄蜂”。

    想到这里,高振东不由得暗骂自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觉得这东西拉垮,是自己站在未来几十年的角度来看的,这东西在这时代,还真就是不折不扣的先进武器,当然,抛开那个脑残的控制律的话。

    这个控制律有多脑残?老毛子的“大黄蜂”虽然也拉垮,但是在中东,实战命中率也有1/4左右,然而SS.11参加实战,就基本上没听说有过什么战果。

    高振东想要的,还是一个类似赤剑-73的弹,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赤剑-73有两个好处。

    一是便宜,一发弹还不见得有一发152炮弹贵,就算丧心病狂一点,拿来打人,炸死一个够本,其余的都是纯赚。

    有意思的是,不少反坦克导弹的首发战果,都不是打坦克,而是打人或者工事。

    比如高卢鸡的AS.11,又比如我们的赤剑-73。

    赤剑-73第一个战果是在85年,两山轮战的时候打出来的,4发弹斩首敌前线指挥所,敌人营连级以下指挥人员17人被一波带走,血赚!

    改成那个著名的脑筋急转弯题目的话,那就是树上17个猴,4块石头砸过去,还剩几个猴。

    二是全系统重量轻体积小,便携性和适装性好,虽然没有发射筒,但是恰好因为这样,哪儿哪儿都能用。

    说起来,发射筒那玩意,放在现在也是个高科技,赤剑-8的研制,就没少在发射筒上吃亏,比如发射导弹需要的高低压发生器、发射筒的可靠后抛等等。

    还是简单点好,没有发射筒一样可以风里来雨里去,大不了平时不装弹就行。

    就算暂时因为传感器问题,搞不出红外测角、瞄准线半自动指令制导的赤剑-73后期型号,但是只要能搞出和赤剑-73基本型战技性能相当的弹,放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妥妥的坦克克星。

    高卢鸡,要不,你们再买点儿?专打坦克的好货哟~~~~~~

    想到这里,高振东在脑袋里拍了板,干了!赤剑-73需要的所有技术,要么SS.11上有,要么自己脑袋里有!

    给赤剑-73整个双胞胎大哥先。

    这个时候,会议也进入到了讨论的阶段,总体来说,意见都倾向于在SS.11的基础上仿制。

    至于改进就说不上了,实际上在那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