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不登大雅之堂

第(1/2)页

第191章  不登大雅之堂

        满朝文武都震惊了。

        原来,府邸中当花种植的白叠,竟可以成为御寒之物!

        这东西,对光照要求比较高;

        对肥料、土壤与水份则不同,高有高的收成,低有低的收获。

        白色的白叠能御寒,黄色、灰色的白叠它也御寒啊!

        御寒能力差了点?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庄户人家嘛,一般是将好产出卖了挣钱,次的才轮到家用。

        色泽差一点、保暖效果次一点,那不是事,关键要有。

        李世民琢磨:“冬日严寒,若将其缝入尉中,则更不惧严寒而挥刀。”

        尉,手衣,手套,尉字应该加绞丝旁。

        手不冷,挥木枪、横刀会更有力。

        “莒国公,你看看怎么将白叠推广到大唐各地。”

        有意思的事来了,唐俭起复,重任民部尚书。

        不愧是世交加亲家,换别人想重回这个莱菔坑,都早被人占了位置。

        唐俭举笏:“臣领命。”

        高履行面色一苦。

        这种苦差事,最后还不是他这民部侍郎四处奔波?

        往往最后累成狗一样,功绩上官扛。

        没辙,这就是佐官的命。

        鸿胪卿刘善举笏:“陛下,高句丽世子高桓权来朝。”

        可能有人认为应作“太子”,但在《旧唐书》不同的篇章里,对高桓权有称世子、也有称太子的。

        范铮紧紧闭住了嘴巴,表情收敛,不敢再有任何失态,免得再被揪出去,还无法圆场。

        高桓权是国字脸,两腮的短须如刺,青罗金冠,插二鸟羽,筒袖衣裳,着大口裤,系白韦带,蹬白韦履。

        韦带,指的是没有装饰的皮带,也指贫民。

        韦履,则是指熟皮履。

        看,同一个“韦”字,内容相差多大?

        高句丽地方的特产,人参、鹿茸、貂皮袄是必须进献的,马没有什么特色,倒是两只纯白色玉爪的幼年海东青,格外招李世民喜欢。

        白色不是指整鸟,是指鸟爪。

        李世民看到两只海东青,胳膊险些本能地抬起。

        哎,朕当年飞鹰走狗、逍遥自在的日子哟!

        干咳了一声,端庄了形象,李世民肃穆地开口:“我大唐立国,与荣留王继位本是同一年,大唐与高句丽一衣带水,素自相安。”

        “贞观五年,朕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前往高句丽,摧旧朝时所立京观,收大隋将士枯骨回乡安葬。”

        “朕听说,荣留王因此心存顾忌,从扶余城到海,千里迢迢,尽筑长城?”

        高桓权叉手:“下国小邦,不敢承天朝雷霆之怒,唯以砖石俗物相护,实求心安尔。”

        高句丽的语言与大唐有异,但权贵子弟基本读中华典籍,如《五经》、《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等。

        箕子遗风,多少都对高句丽有影响。

        “新罗、百济,今未诉高句丽。”

        李世民的戏言,让太极殿内一片哄笑。

        这说的是武德九年,百济、新罗两个不要脸皮的,状告高句丽荣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