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一把火

第(2/2)页

十六名白直在耕作。

        身边的中男执衣,小心翼翼地为范铮打着油纸伞,同时奉上范铮的葫芦。

        范铮的职田在华州,可永业田是在万年县,鸡贼的范铮早已请授范百里。

        官员的永业田请授子孙,累世入仕积攒的田地数目都会吓人。

        如未请授而官员骤亡,子孙不合准请;

        袭爵者,祖、父未请授,子孙初减授封者之半。

        生活在唐朝,一天一个经营小技巧。

        范铮请授了,就是啥时候蹬腿,那五顷永业田也世代相传了。

        不懂的,被坑也就坑了。

        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小陷阱,就看各人是否看透了。

        一名年近不惑的白直交卸了犁,对范铮叉手:“使君,小人郑铲,恳请恩准将耕耨之法传出。”

        讲究人。

        这个时代,对技艺还是比较尊重的,学点啥还要个熊脸。

        本来这法子就是为了传扬天下的,范铮自然没必要藏私。

        好嘛,不报名字不知道,三十二名白直,竟然有十名姓郑。

        郑县,号称天下郑姓祖地。

        至于说郑县后来出现的名将王忠嗣与郭子仪,他们是生长在郑县,祖籍可都是太原的,太原王氏、太原郭氏。

        白直轮番过来叉手施礼。

        有此一节,范铮偶尔问点什么,郑铲他们回答得极爽利。

        关系本极好的邻庄,因为灌溉争水,两庄大打出手,竟至反目成仇,数十年不通婚;

        某姓宗祠,因为耕牛连续被盗,最后抓住盗牛贼,嫌《贞观律》的处罚太轻,动了私刑,将盗牛贼沉入沙河与渭水的交汇口。

        总之,白直认同范铮了,很多零零碎碎的消息,就会不经意地传入他的耳中,很多事情说得比衙门里的卷宗还细。

        当然了,民间口口相传的细节,它也不一定是真细节。

        撇开蓄意的谣言不谈,经历众口相传的事,罕有不变形的。

        事过一口,即加上一人的理解,信不信在少华山见到一只兔子,最后都能传成大虫?

        不管郑县具体管理得如何,总会有人略微不满意,或利益受损,或纯粹看不惯。

        范铮指了指正在饶舌的郑铲,无奈地笑了。

        “本官执掌州衙,对郑县、华阴县督管,最多也只能稍加纠正。”范铮咬了一口酸李子。“若你们对郑县所为不满,可先去县衙告状,县衙不受或驳回,才可至州衙告之。”

        “直接诉至州衙,叫越诉,告者与受者皆笞四十。”

        郑铲嘿嘿一笑,眉眼透出一丝狡黠:“使君说笑了,又没损着我家钱粮,告甚哩?就是在这里闲扯几句。”

        别学着那些教科书,一说到庄户人家就必用“淳朴”,好像不说淳朴就十恶不赦似的。

        人性千千万,哪能一个词就说完一个群体了?

        范铮当然坚信郑铲绝不会闲到告状,因为能当白直的人,多少在官吏层面上有点小关系,比老实巴交刨黄土的庶民来说,勉强算半个既得利益者,凭啥断自己的根?

        不是影响过大的事,州衙绝不会越俎代庖,这是基本原则。

        否则,令出多门,民何所从?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