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一把火

第(1/2)页

州衙看似忙碌,都是在假忙。

        总共才下辖二县,具体政令多由郑县、华阴县执行,就算你下一些昏庸害民的政令,也可能被县令驳回。

        所以,能忙到哪里去?

        县衙累如狗,州衙把手袖。

        越往上走越清闲。

        汤仪典在治中位置上,虽改动不大,却也让两县令脑壳大了许多。

        一道汤仪典授意、经由民曹发布的政令,让两县防两华山的落石、维护上山的道路,不是无事生非,却着实让人挠头。

        两华山,是指华阴县的太华山、郑县的少华山,两山对峙,有“一斧劈开两华山”的说法,后衍生劈山救母的故事。

        太华山,省称太山、华山,最早于春秋文献称为华山,“西岳”之称源于《尔雅·释山》,以险峻著称,在本朝因道教兴盛而在北坡开凿了一条险道,后世谓之“自古华山一条路”。

        对华山的释义,最贴切的是《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

        华然,大约是光采亮丽之意。

        华山当然不会只有一个峰头,北为主峰之一云台峰,西为主峰之一莲花峰,东为主峰之一朝阳峰,中为主峰之一玉女峰。

        玉女峰传说与历史上的秦国公主弄玉有关。

        云台峰有云台观,为北周道士焦道广所建,北宋陈抟又立云台观。

        有考证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是华山区域。

        少华山的主峰为三:

        东曰阜头峰,岩石几近笔直,似巨物擎天;

        西号五龙山、马岭山;

        中称少华山、独秀峰、玉女峰,明清起独据少华山之称。

        三峰紧连,南绝壁,北陡坡,整体险绝高峻。

        据说,瓦岗响马王伯当曾于少华山聚义。

        不管对瓦岗观感如何,王伯当的“忠”让人肃然。

        传说真伪且不去考证,至少说明太华山、少华山之险峻,真有一二事发者,往山里头一钻,一团府兵都未必揪得出来。

        后世某地一案,军、警、民兵三千人上阵,数日才堵住遁在山林里、手持家伙的人犯。

        所以,说这数目,真不夸张。

        汤仪典这一刀,瞬间让郑县与华阴县难受之极。

        两华山的落石好办,维护道路却需要不少役夫,万一再蹦出一两个歹人,乌纱帽难保啊!

        这一把火,是汤仪典烧的,也是范铮烧的,水准不低,却让人无法诟病。

        这,才是官斗的正常现象。

        烈日炎炎,知了聒噪,柳叶低垂,上面积了一层尘埃。

        范铮蹲沙河边上,看三十二名白直驱使牲畜,驾庆曲辕犁,为自己开垦着五顷刚刚轮换过来的常田。

        将作监还是比较给颜面的,华州请求的曲辕犁,九成拨付到位。

        十成……

        想什么好事呢?

        纵然唐朝无“漂没”一词,也实有漂没之举,只是没那么凶残罢了。

        郑县平原较多,地势低处温度也很感人,种麦子也早早学了司农寺京苑总监,就是没学了深耕熟耨法。

        汤仪典的职田中,三顷五十亩常田,也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