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荀彧的忠

第(2/2)页

,还是靠前的存在,如果不是领军的才能和谋略差了些,恐怕排名还会更高一点。
不过这也正是曹操选择许褚辅佐曹丕的一个重要原因,许褚没有太多的心计和野心,只有忠心,这对于日后曹丕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不是说其他两位一流上将不合适,只是相比来说,许褚更好掌控而已,这也是曹操为什么一直把许褚留在身边的重要原因,连一直睡觉都是睁一只眼,害怕他人刺杀的曹操都能默许他存在,就可以见许褚在曹操心中是有多么被信任。
相对来说,夏侯惇是曹丕的叔叔,就连曹操对他发号施令也是颇为客气,日后作为曹丕的族叔,指不定能不能指挥得动,到时候岂不是误了大事,毕竟夏侯惇,夏侯渊两兄弟一直都是以功臣自居,年轻之时就跟随曹操一直打天下,总是有些狂傲,也有些不好掌控。
至于另外一位一流上将,他的排名甚至比许褚和夏侯惇还要更高,只不过他一直被曹操用来震慑西方的马腾,不然的话也是可以的。
马腾的西凉军骁勇善战,骑兵更是闻名天下,更重要的是,马腾的儿子马超可是用枪的好手,在武将排行榜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若是不派一位能够镇得住场的一流上将威慑西凉军,恐怕早就打过来了,虽然曹操并不惧怕雍凉的骑兵,但现在必须先灭了南方的刘备和孙权,否则自己将陷入极为不利的父辈受敌的战略态势,毕竟虽然自己的实力可以算作是天下最强,但是猛虎毕竟还是很难斗过群狼的,尤其是这几匹狼的利益还是相当一致的时候。
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有多恨自己,就说马腾一直想剿灭自己,除贼兴汉,都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所以名义上曹操虽然只有三位一流上将,但是留守许都大营的只有两位,二选一并不难选择,所以从这些来看,荀彧也是看出了曹操的一些布局,所以也并不打算太过忤逆他的面子。
所以荀彧还是打算给曹丕一个机会,毕竟这几天以来,曹丕给他留下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一开始,荀彧选择支持曹丕,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是作为相府嫡长子的身份,作为儒家的传统,正道的支持和拥护者,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荀彧他是最为拥护和支持的,所以,对于曹丕来说,不仅是因为他嫡长子的身份才去支持他,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立场,汉室虽然衰落,但是他根深蒂固,在世人的思想是非常牢固的,自己也愿意去捍卫这份正统。
而且这几天曹丕的表现也的确让荀彧大吃一惊,当初听到曹丕当街杀人的事情之后,一开始,荀彧还是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毕竟之前曹丕一直做的很好,一直在相府隐忍,虽然不像曹植那样在作诗方面有些才华和成就,也不像曹彰那样,已经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统军将领,但是安安稳稳,本本分分的不惹事,就已经是一名嫡长子,最应该做到的事情了。
像以前的太子一样,跟其他皇子夺嫡之时,考虑的并不是自己要多么出彩,多么吸引别人的眼球,更多的是不犯事,不被别人抓到小辫子,因为他已经是太子,出生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并不需要过多的出彩和凸显自己,只要不犯事,即使是皇帝也没有理由废除太子,所以曹丕就是这样的人,已经是嫡长子了,所以更多的考虑是保住自己的这个身份地位,不要让世人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当这个相府的继承人,尤其是让曹操觉得自己不合格,成为他的继承者。
但是显然荀彧还是想多了,曹操不仅没有动怒,而且在之前还将倚天剑赐给了曹丕,这表明了他的立场,更何况,当初在大殿之上,虽然百官都在为曹丕辩解,但是曹操依旧不动声色,其实他内心也是非常希望出现一个这样的局面的,毕竟文武百官支持曹丕,也就相当于支持自己的决定,自己曹氏家族也能更加辉煌。
或许曹操现在有多翻力量在掣肘着他无法称帝,但是他本人也并不图这个,因为曹操现在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却胜似皇帝。
当初大殿因为曹丕的事情召集百官之后,荀彧还在为曹丕而担忧,怕他因此是落人口实落下了把柄,更担心曹操因此对他不满。
但事后结果显然是他多想了,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荀彧也是觉得,站在曹丕的角度来讲做得很不错,毕竟如此性情之人,还是让人钦佩的,只不过如果说作为帝王的话,可能太过重情了些,很有可能成为他的软肋,但是现在还年轻,曹操身体倍儿棒,所以还不用担心这个事情,大把的时间可以好好培养他的性情。
至于校事府的发难,荀彧当初也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这百官之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荀彧不仅有自己的人脉,徒弟,还有许多俊杰当事的英雄有交情,可以说,他本人就是一个巨大的关系脉络网,卢洪这样操控权势,为非作歹,荼毒百姓的人,荀彧早就想欲除之而后快了。
只不过受制于曹操,毕竟这是曹操创立的,为了钳制住百官,尤其是自己而设立的特殊机构,又怎么会自己扇自己的脸,有这个机会,自然会去打压一番。
只是连荀彧也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有动手,曹操就来了一招,先发制人,借助天音坊的事情,将卢洪给送回了老家,这就是枭雄所用的手段,果断狠绝。
如果单凭智谋的话,荀彧作为战略级的谋士,恐怕还真不会比他排名高的人差多少,只不过他的思想有些固守偏执,变通可能欠缺了一些,所以排名也相对落后了,不过这也在所难免,作为世代领受汉禄的荀家,不允许自己思想上抛锚。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