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 110 章

第(2/2)页

        许老爷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想了想道:“让英勇陪你一起进京吧。”

        有他儿子在,许夫人也能有个照应。

        许夫人颔首应是。

        许老爷便派人去知会了许英勇此事。

        许英勇听说大嫂有孕,父亲派自己送母亲进京探望大嫂后,自是没有不愿意的,且他很为哥哥有后感到高兴。

        哪想到他回去跟许二奶奶说后,许二奶奶却大发脾气。

        她原以为锦大姑娘再也没法怀孕了,还在私下嘲笑她是下不了蛋的母鸡。

        前段时间许英明提出的过继一说,也让许二奶奶将这许家视为自己儿子,不对,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她正在做着要活的长一些,等许家这些人死后,自己称霸许家的美梦的时候,就听到许英勇过来说大嫂怀孕了。

        许二奶奶自是又急又气。

        她一边在心里咒骂锦大姑娘这次又生个女儿,一边借口自己也有孕在身,不许许英勇进京。

        许夫人自是知道自己儿媳妇就是个搅家精,她也不和她计较,只说那她就独自上京吧。

        可许英勇却不愿意,直说儿子还在,怎么能让母亲独自上京呢。

        许二奶奶见许英勇不听自己的,坚持要护送许母上京,便总说自己肚子疼。

        可大夫来了却也诊不出什么毛病。

        许夫人一看就知道许二奶奶在装病,可她担心自己若是真让儿子护送他上京了,她这位儿媳妇会在家里惹出一些事情。

        她不欲欲在这种大喜的时候节外生枝,便坚持让许英勇留在这里陪许二奶奶。

        许英勇也拿不准许二奶奶是真的肚子疼还是装病,也担心自己离开了后,许二奶奶会真的出事,只好留在了南平。

        最后,许夫人是由许老爷的侄子护送着上京的。

        老太君听许夫人说明来意后,便对她道:“锦姐儿现在还未满三月,确实不好让她随意挪动。不过亲家夫人说让锦姐儿住到你们在京中的宅子这事,还是稍后再说吧。那宅子许久没住人了,我们也很不放心让她住进去。”

        许夫人听老太君说完这话不仅没有不喜,反为她看重自家儿媳感到开心。

        她忙对老太君道:“知道您老人家心疼孩子。不过您放心,我们也不是单让她们小夫妻自己住在那里。我来之前已经跟老爷说好了,老爷让我这段时间就留在京里照顾儿媳妇。”

        老太君听到许夫人说要留京照顾孙女,便关切的问道:“你来了这里,家里那一摊子事可怎么办呢?

        许夫人闻言就笑道:“家里的事情都有定例了,我纵是离开一段时间也没关系。现在最要紧的是儿媳的身子。”

        老太君闻言这才没说什么。

        于是许夫人就暂时住在了三老夫人府上,而许英明和他堂兄则每日早出晚归的去许宅那里,看着下人们打扫安置家具。

        许夫人惦记着老太君说的宅子许久没住人的事情,不仅请庙里的和尚来府上做了一场法事,还亲去寺庙里请了几件开过光的物件镇宅。

        老太君和三老夫人见她做的细致,便放心的把锦大姑娘送到了许宅。

        自此,锦大姑娘就暂时在京内安胎,许夫人也暂留在京城照料儿媳。

        至于三老夫人送过去的那些丫鬟,则被许老爷找个理由送了回来。

        若是寻常时候,亲家送回了自家给的丫鬟,三老夫人可能还会有些生气。

        可自女儿怀孕后,她就总记挂着自家送过去的那几个丫鬟,后悔不该送丫鬟送的那么快。

        如今许老爷主动把人送了回来,三老夫人自是十分的喜欢。

        她就对三老爷道:“幸好亲家明理,不然那几个丫鬟放在那里,终究会是祸患。”

        三老爷想了想道:“这些都是小事,你要是有功夫就想想怎么把女儿留在京城吧。”

        “是许家出了什么事情吗?”三老夫人闻言大惊。

        三老爷摇了摇头道:“倒也不是说她家出了什么事情,只是我想着亲家把一堆家事交给了锦姐儿看管,虽说外人看着是看重锦姐儿。可内里的劳苦只有咱们自己知道。锦姐儿这些年总也怀不上孩子,未必没有太过劳累亏损了身子的缘故。我想了一下,与其让锦姐儿回去继续管家,还不如趁现在锦姐儿还年轻,想办法把她们夫妻留在京城。一来是为了让锦姐儿把那一摊子家事甩出去得以调养身子。二来则是为了能让她安心待在京城多生两个孩子。”

        “把管家权丢出去吗?可这样一来锦姐儿在许家族中必不会如现在这般有威望。”三老夫人所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三老爷倒是不同。

        三老爷闻言就说她:“你懂什么?锦姐儿纵是管家管的再好,若是没有儿子,将来日子也难熬。况且他们许家是武将世家,这样的人家将来必会送子侄上战场。俗话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外孙将来上战场若是没个亲兄弟帮衬,你能放的下心?”

        “那也不必要来京里把管家权交出去吧。”三老夫人还是有些犹豫。

        三老爷闻言就道:“若是锦姐儿嫁到了京里的话,平日里可以常回娘家散心的话,咱们自是不用说什么交不交管家权之类的话。可锦姐儿是嫁到了南平,她婆家妯娌又总是生事,锦姐儿顾及着自己是长嫂,不好认真和她计较。但她心里能不憋屈?之前太医过来给锦姐儿看诊,不也说咱们锦姐儿总怀不上孩子,和心情总是不舒畅也有关系吗?”

        三老夫人一听觉得三老爷此话说的很合情理,她便点头答应了。

        “那老爷是准备走公爷的路子把英明留在京城呢?”三老夫人问三老爷。

        三老爷颔首应是道:“当然,不过浩淼这几日也很忙,我等过两天再去找他说吧。”

        “公爷在忙什么呢?”三老夫人奇怪的问道。

        三老爷闻言嘴角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却任凭三老夫人怎么说都不肯透露李浩淼近日在忙些什么。

        李浩淼倒也没忙别的,他纯粹是在想要怎么说动二皇子和三皇子把皇后娘家的姑娘也纳入府中罢了。

        早前淑妃曾同皇后许诺,要将皇后娘家的姑娘纳到大皇子的府里,并通过此事获得了皇后的支持。

        李浩淼自是不能看着她们拧成一股绳子。

        他就想办法派人在二皇子和三皇子面前提了一嘴,告诉他们,皇后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站队。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和李浩淼抱有同样的想法。

        皇后毕竟代表着正统,纵然她不得宠,可她若是明确表示自己倒向了大皇子,那大皇子上位的可能性就又多了一分。

        二皇子和三皇子自是不能坐视此事发生。

        他们一面想要阻止皇后娘家的姑娘进入大皇子府,一面想办法打听皇后娘家还有几个姑娘待字闺中。

        打听的结果倒让这两位皇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皇后府上只有这一个姑娘待字闺中了。

        三皇子的脑筋向来转的快一些,既是永林侯府没有待嫁的姑娘了,那文安侯府的姑娘也行呀。

        文安侯夫人虽只是皇后的姐姐,不比永林侯府与皇后近亲。

        可皇后的亲生女儿文宁公主却嫁到了文安侯府。

        有文宁公主在,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争取到皇后的支持。

        三皇子既决定要纳文安侯家的姑娘入府,便第一时间去找了成妃。

        成妃的动作也很迅速。

        待到二皇子听到消息后,那文安侯府的姑娘已经进了三皇子府了。

        二皇子自是不甘心好事都让兄弟们占全了,他让人去了安宁公主府上,说想要纳安宁公主夫家的女孩入府。

        安宁公主不欲卷入皇子间的这些纠纷,便借口夫家没有好姑娘拒绝了二皇子。

        二皇子只好另找她人,但一时之间,他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得暂时罢了。

        而淑妃和大皇子那边,知道二皇子和三皇子都想同皇后娘家的姑娘结亲,且三皇子已经将文安侯府的姑娘纳入府中后自是暗自生气。

        她们哪里看不出来这两位皇子在打什么主意的。

        可纵使他们生气,也改变不了三皇子已与文安侯府结亲这一事实。

        自此,皇后的娘家亲眷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大皇子,另一派支持三皇子。

        李浩淼这段时间一直在旁观事情发展,且还要注意着让几位皇子间的纷争不要波及到贵妃和五皇子。

        如今,见文安侯侯府的姑娘进了三皇子府,他所期待的局势已成后,他便将目光从府外收了回来。

        恰巧此时,三老爷过来同他说想要将许英明

        李浩淼想了想对三老爷道:“英明若是入京的话,必定是进不了如京郊大营这样的地方,只能做个闲职罢了。”

        三老爷自是明白李浩淼不欲在此时卷入皇子纷争的道理,他闻言就笑道:“究竟是什么职位,倒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只是想找个借口留英明和锦姐儿在京城住上几年罢了。”

        李浩淼自是知道三老爷为什么想要把许英明和锦姐儿留在京里的。

        三老夫人得了三老爷的准话后,就过来同老太君商议此事。

        老太君自是没瞒着魏若和老夫人。

        魏若知道后就同李浩淼说了此事,还感慨说,三老爷夫妇为了锦姐儿真是考虑深远。

        听到三老爷这么说话,李浩淼就笑道:“既如此,就让英明去兵马司做个闲职吧。”

        三老爷略一思衬,便明白了李浩淼将许英明安排进兵马司的用意。

        兵马司负责维护京城治安,虽主要是和小商小贩打些交道,但到底和军中有些牵扯,且因为兵马司不涉及京中防卫,也不会引起有心人的防备。

        这样一个职位正适合现在的许英明。

        李浩淼见三老爷同意自己的安排,便把五爷叫来了书房,让五爷拿着自己的名帖去和吏部以及兵马司的长官们交涉此事。

        三老爷见状便让六爷也跟着五爷一起去了。

        临走前他给了六爷一叠银票,让他不要吝啬用钱。

        有了李浩淼的名帖在前,五爷和六爷办事很顺利,不过几日,许英明的调令就下来了。

        三老爷在来同李浩淼说此事之前,就已经同许老爷商量好了此事。

        许老爷觉得长子若是能趁着未起战事时在京城历练几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不仅同意了三老爷的做法,还写信给许夫人让她拿银子给许英明打点。

        许夫人虽然有些舍不得长子留在京城,但许英明跟她说了,他们就在京城待几年长长见识,最终还是要回去的。

        许夫人想着这到底事关儿子的前程,便也不好再说些什么。

        待到许英明的调令下来后,他先去了南平和接替他职位的人交接了工作,随后才又带着调令去兵马司报到。

        等他走马上任时,已是七月份了。

        老太君见锦大姑娘留在了京城居住十分的高兴,她时不时的就让人送些东西过去锦大姑娘那里。

        安国公府里几位留居在京城的姑奶奶们也都各自派了下人们过去探望。

        而八爷和九爷的婚期也快临近了。

        虽说婚事是二老爷和三老爷府上的,但老夫人和魏若以及五夫人等人作为亲眷,自是不能置身事外。

        其中,又因为二老夫人现正在庄子上,老太君觉得三夫人和四夫人太年轻,没有操办过这种婚嫁大事,担心她们在众人面前出丑,便让老夫人时常去二老爷府上照看着。

        一整个七月和八月,魏若和妯娌们都在同二老爷和三老爷府上的婶婶和妯娌们一起操办八爷和九爷的婚事。

        直到了八月底,倩姐儿和由姐儿总算前后脚进了门。

        自那以后,众人都开始称呼她们为八夫人和九夫人。

        八爷和九爷一向关系好,他们二位的夫人关系自是也要亲近一些。

        老太君一向乐得见她们妯娌和睦,看到八夫人和九夫人总是一同出入,自是十分的高兴。

        八夫人和九夫人得了这位安国公府大家长的喜欢,自是很快就在公府站稳了脚跟。

        八夫人进门后没多久,八爷就过来同老太君说,想要让她继续学医。

        站在老太君这个年龄去看八爷她们,自是跟看小孩差不多。

        她觉得八夫人是幼子媳妇,不需要管家,且她暂时也没有婆母要伺候,若是能学个东西打发时间,倒也比做别的事情要强。

        因此老太君不仅同意了八爷的请求,还让李嬷嬷带着她的帖子去京里一位姓李的人家。

        这位李家夫人之前就在太医院女医局当值,自得了孙子后,就退了下来,只待在家中含饴弄孙了。

        她看到安国公府的人上门先是十分的吃惊,待听到李嬷嬷说明来意后,这位李夫人不由得沉思了起来。

        她虽说在太医院当值了许多年,可她夫婿和儿子们都是老实人,在京中也无助力。

        她之前一直在担心,自家日后没了靠山,要如何在这京城立足。

        纵然她们家有些闲钱在,不用担心子孙生计了,可她们这等没靠山的人最容易被那等闲人盯上,或是诱哄,或是使计骗了钱财过去。

        如若她能去公府教导那位夫人医术,到底也算得上是有师生的情谊了。

        日后倘若她们家遭了难,或可凭借今日的这份情谊,给予子孙庇护。

        如此一想,这位李夫人自是十分的愿意了。

        李嬷嬷见她同意,便同她说好了来公府的时间。

        她说家中八夫人还有旁的事要做,恐不能每日学习医术。

        李夫人大概每三日上门一次,指点一下八夫人就行了。

        李夫人自是连连应了。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