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金城泣柳

第(1/2)页

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晋书·桓温传·列传第六十八》

        冬日河道冻结,水路不通,粮运艰难,讨伐姚襄一事也因之延宕数月。

        一转眼,时间已到了永和十二年,二月。

        郗超以为平息姚襄之乱应速战速决,不宜一拖再拖,让姚襄有休养生息的时间。

        数月来,出征的准备已基本妥当,朝廷敦促出兵的军令也是接二连三。

        二月的天气依旧严寒,河水尚未完全解冻。

        但桓温也觉得再这么等下去不是办法,于是采纳了郗超的提议决定立即自江陵发兵北上许昌。

        然而,就在众人整装待发,箭在弦上之时,桓温的老家谯国龙亢那边却忽然传来噩耗——

        桓温之母孔氏去世了。

        桓温的父亲殉国之后,家中只剩下寡母孔氏一人。

        孔氏体弱,常生病,桓温对母亲向来十分孝顺,虽因军务繁忙,做不到晨昏定省,但却无时不挂念于心,并派了管家、郎中等一众仆从供她差遣,且只要一得空,便会亲自回老宅探望。所以在几个儿子之中,孔氏最喜欢的便是桓温,母子二人感情极深。

        因此,桓温甫一听到孔氏去世的消息,简直如同晴空霹雳,一时间悲痛欲绝,竟至摔下马背。桓温这一摔,腿疾愈发重了,紧跟着大病了一场。病中,桓温上疏请求解职,欲亲自去一趟宛陵为母亲送葬。

        然而朝廷虽准了桓温为母送葬的请求却不允许他解职,诏令追赠其母孔氏为临贺太夫人,赐印绶,谥号曰敬。并特意派遣侍中前去宛陵吊祭。

        旬月之中,朝廷派去宛陵的使者纷来沓至,从京都驶来的车马前后相望于街市,声势极是浩大。一众朝廷特使、官员帮着桓温打理葬礼事宜,该有的仪仗,礼数一样不少。

        母亲的忽然离世虽让桓温哀伤不已,但孔氏得以如此风光大葬,桓温心中也总算稍得些许安慰。

        处理完葬礼之事,桓温重回军府视事,欲趁此番讨伐姚襄之际,移都洛阳,修复园陵。遂接连给朝廷上了十几道奏疏。

        朝廷闻讯惶恐,不知所为。群臣皆翘首盼望着太后褚蒜子能赶紧拿出个对策来。

        然而褚蒜子如今虽垂帘摄政,重权在握,对于朝政大事,她仍不愿多加干涉。更何况此事还关系到桓温。

        凡事只要事关桓温,褚蒜子向来都是一副隔岸观火的态度。听任大臣们在朝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也不愿出面做主拿半个主意。最终,这烫手的山芋,自是扔给了司马昱。

        在以往许多事上,司马昱对桓温的态度都多有忍让,唯独这次的迁都一事,司马昱宁愿与桓温僵持也死活不肯松口。

        迁都一事自晋元帝在位时便一直有朝臣议论,只不过那时倡议迁都之人的用心都只是旨在报一雪国耻,恢复晋朝在中原的正统地位,毕竟与如今桓温之议的出发点大不相同。

        而桓温此番上表,其实不过是为了试探司马昱和众朝臣的态度。果不其然,上表如同石沉大海,许久未等来半点回音,不过却等来了司马昱欲进位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委以专征之任的笺命,并责令他尽快发兵许昌剿灭姚襄。

        桓温看得出司马昱是想息事宁人,然既已得利,也无心威逼过甚,于是下令出兵,派遣督护高武进攻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兵河上,水师朔流而上逼近许、洛。此时谯梁水道已通,桓温于是又命徐、豫二州之兵经由淮、泗入黄河。

        桓温则亲帅主力军自江陵陆路出发。

        大军北上途中正巧经过金城,二十一年前,桓温二十三岁的时候,曾在此处出任过琅琊内史一职。

        多年之后故地重游,不禁感慨满怀。

        桓温还记得自己当年做琅琊内史时,曾在离金城城郊不远的一处荒坡上种下过一棵柳树。

        流年丧乱,时过境迁,桓温本以为那棵柳树定已不复存在,未料前去一看,那柳树竟还毅然挺立在那片山坡上。

        只不过桓温当年种植之时,那柳树还只是一棵细弱的树苗,仿佛轻而易举便会为风摧折,而那时的桓温亦不过一个年方弱冠,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时隔二十一年,这棵当年只有手指粗细的树苗竟已变得有十围那么粗,便是张开手臂环抱,也抱之不住。

        而今,桓温亦已过不惑之年,青丝白发瞬息间,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不知不觉间爬上了眼角。

        桓温忍不住从战马上下来,拒绝了郗超和王珣的搀扶,独自一人攀上那陡坡。

        抚摸着那刚刚抽芽的青绿柳条,不禁感由心生,哀不自胜,片刻,竟执起那柳条哽咽: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郗超和王珣二人在坡下远远的看着,亦悲戚感怀,为之动容。

        那日,桓温独坐柳树下,出神了许久,直坐到日薄西山,郗超前去催促,桓温才依依不舍的与那棵柳树告别。

        那柳树也像是有所感应,丝丝柳条在晚风中沙沙作响,如泣如诉。

        一人一柳,仿佛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在短暂的相聚之后,又不得不被迫分道扬镳,从此天各一方。

        一路北上,桓温的心情格外的沉重。

        大军很快越过淮泗,抵达北境。桓温率领一众僚属登上平乘楼,眺望中原大地,不禁慨然道:

        “致使神州陆沈,百年帝业化为丘墟,王夷甫那一干大臣难辞其咎!”

        王夷甫即王衍,出身自琅琊王氏,为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从弟。西晋时曾高居三公之位。然其为人崇虚尚玄,自私好利,身居台司而不恤王事,终致中朝覆灭,夷狄乱华,自己亦为赵国国主石勒所杀。

        袁宏此时正好站在桓温身后,闻言信口应道:“国运盛衰自有天道使然,卑职以为中朝之乱也未必尽是那些大臣的罪过。”

        桓温这几日来一直心情沉郁,袁宏不懂得察言观色,竟在此时出言忤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