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三伐前燕(上)

第(1/2)页

大司马温请与徐、兗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初,愔在北府,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太和四年,公元三六九年。距燕国太宰、大司马慕容恪病死已逾一年有余。

        慕容恪死后,燕廷改由太后可足浑氏与太傅慕容评统领大政。

        可足浑皇太后心狠手辣,作乱宫廷,慕容评为人无公心,目光既短,又自私多疑,其与慕容恪共同辅政时,因有所顾虑,还尚知收敛,倒暂时太平无事。如今失了掣肘,全权在握,加之可足浑皇太后从旁怂恿,便越发放肆无忌。渐至横征暴敛、中饱私囊、残杀忠良、无恶不作。

        事态不出慕容恪死前所料,慕容评统政未几,燕国朝纲果然大乱,国力亦随之急转直下。

        秦国苻坚观燕廷局势,阴有相图之意,却又忌惮慕容恪的五弟吴王慕容垂,不敢轻举妄动,正自踌躇,怎料国中淮南公苻幼与征东大将军、晋公苻柳,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赵公苻双三人竟忽然串通一气,同时大举反旗,投奔燕国。

        很快,镇东将军、洛州刺史魏公苻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燕公苻武亦举兵相应,几人先后占据了蒲阪、上邽、陕城,安定等地,并欲联合燕兵一举攻陷长安、击垮苻坚。

        由于几人皆是秦国皇室宗亲,位高权重,且都手握重兵,局势一时间无法收拾。苻坚惊诧慌乱之余立刻派丞相兼大将军王猛主持率兵平叛。

        好在此事上,燕国慕容评暂取观望态度,并未立刻呼应。可是王猛一边要应付五股叛军,一边还要谨防随时可能乘机发难的燕国,足可称是焦头烂额。

        然而,北方再次大乱,却正是桓温求之不得的。

        北方乱了,桓温的时机也就来了。

        这次北伐燕国,对于桓温来说意义尤为重大,是桓温实现问鼎雄图最为关键的一步棋。

        如今在朝中,桓温的地位已在诸侯王之上,此番北伐若能斩获成功,桓温便可立功河朔,还受九赐殊礼,届时,桓温的声威将变得至高无上,无人能及。

        那时,将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可以妨碍他入主建康,司马家的天下便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桓家的天下。

        这一战,桓温酝酿日久,如今便是决胜之时。

        三日春暖,河渠解冻。桓温上疏请与郗超之父——徐、兗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举兵北伐。

        褚蒜子和司马昱见了奏疏知道拦他不住,索性准奏,听之任之。

        与桓冲、荆州桓豁通完气,时间已到了三月中旬,桓温大军将发,只待郗愔和袁真回笺应命,同意举兵,便可几路人马同时向北进发。

        是日,桓温开拔以前最后一次点兵,见麾下军容齐整,气势震天,于是心情大悦。出了点兵厂便即吩咐管事何伯准备酒菜、宴请众将,幕府中能叫得上名号的将领都来了。

        于时,谢玄亦在坐。

        此番重返军府,谢玄较之从前低调、审慎了许多,话比原来更少,只是默默地看、默默地想。

        桓温依旧对他有所顾虑,此番北伐只让他负责盯着辎重,还是个附手,说白了不过是碍着他参军的身份,带他去北方战场溜上一圈罢了。

        可谢玄也不去在意了,因为现在对他来说,待在桓温幕府的目的已不是立功,更不是得到桓温的赏识,受不受重视自然也无关紧要了。

        名利之心淡了,直觉和判断力就变得灵敏了。

        今日宴席,表面上看着闹哄哄,与寻常无二致,可谢玄却总感觉到有些不一样的气氛在暗潮汹涌。

        谢玄的目光默默扫过席间每一个人的脸,最后默默落在郗超的侧脸上。

        谢玄感觉得出,今天的郗超有些不对劲,但是究竟哪里不对劲,他说不上来。谢玄正自琢磨,不一会儿,帐外有侍卫进来送信,言是豫州刺史袁真回笺。

        桓温原本正喝得兴起,笑容满面,哪想此时接过袁真的信笺看了没两行,脸一下子黑下来,黑得吓人。

        也不知是不是怕扫了众人的酒兴,桓温那骇人的面色并未持续多久,随即将信笺还于那侍卫,冷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