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广莫生变

第(1/2)页

彭城妖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事之者八百余家。十一月,遣弟子许龙如吴,晨,到海西公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甲午,悚帅众三百人,晨攻广莫门。诈称海西公还,由云龙门突入殿庭,略取武库甲仗,门下吏士骇愕不知所为。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司马昱死,司马曜继位,前后不过一日一夜。新君登基之快,令人咋舌。

        新君司马曜时年不过一个十岁的孩童,幼弱无恃,司马昱死时,本未来得及立太子,待他死后,立嗣之事,全由谢安、王坦之一手促成。及至朝议时论及太子何时登基,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擅作主张,都以为要先问过桓温的意思再行决断。

        唯王彪之敢言:“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

        王彪之此话一出,一时间叹服者有之,鄙夷者有之,疑惑者亦有之。王彪之懒得向旁人解释自己的立场,唯求太后从速举办登基大典。

        太子登基,所有典仪皆由王彪之亲自操持。大典之上,王彪之礼服端方,举止自若,神色泰然,一如当年为桓温主持废立大典时一样。

        然而,尽管允了王彪之的请求,可太后褚蒜子对于未经桓温同意便擅立新主一事仍顾虑良多,为缓和极有可能爆发的冲突,褚蒜子不得不再下懿旨,以司马曜冲幼为由,命桓温依周公居摄,代掌大权。

        可待懿旨到了尚书台,却受到了王彪之的阻挠。王彪之以:“居摄乃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为由拒不施行,竟将懿旨原封驳回。

        自司马昱驾崩至太子登基,桓温本有三次机会入主台城,夺得皇位,实现他毕生的宏图抱负,然而却因中枢无人策应,使得其一受阻于谢安、王坦之,再三受阻于王彪之,以至功败垂成。数十年的经营,最后只得这么一个窝囊的结果,桓温自然心中甚愤,遂于姑孰厉兵秣马,亟欲反扑。

        就在司马昱死后的一个月,终于让桓温等来了这个翻盘的机会。

        海西公司马奕自被桓温废黜之后终日惶惶郁郁,为避桓温耳目,不得不假装每日沉湎酒肉,声色自娱,日子过得荒淫放荡,本以为只要如此苟且下去,便可平平安安了却残生,怎会料到麻烦还是照样会不请自来。

        就在咸安二年的十一月,彭城妖人卢悚遣其弟子许龙前往吴县海西公居所,诈称奉太后秘旨,欲迎其还朝复辟。

        其实司马奕早就过够了这窝囊日子,陡一听这话,一颗心自然为之大动。侥幸的情绪冲昏了司马奕的头脑,司马奕并未多想,便欲从许龙返京。然而,向来负责照顾司马奕的保母却从许龙的言行中看出事有蹊跷,遂在司马奕欲出门时暗暗扯了扯司马奕的衣袖。

        司马奕自幼由这保母照顾,对她素来信任,见其神色有异,便随便向许龙编了借口,与保母二人来到院中一偏僻处。

        一走离许龙的视线,保母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一双布满褶皱的大手死死钳住司马奕的手道:“殿下,这是圈套!这绝对是圈套!殿下去不得!千万去不得呀!”

        让保母这么一说,司马奕像也有些如梦初醒。

        见司马奕神情恍惚,保母继续道:

        “殿下冷静想想,殿下被桓温陷害,软禁于此,如今新主方立,桓温仍旧大权在握,朝廷和桓温不论哪一方,都不可能愿意看见殿下复辟。退一万步讲,即便这真的是朝廷的什么密谋,什么安排,可这么大的事,也该有太后懿旨,有宫中使臣,怎会单单只派一许龙前来迎接殿下?由此可见,这许龙必是乱贼!”

        司马奕觉得保母分析得确实在理,可是心中那丝可恶的侥幸却如缠人的恶鬼般如何也驱之不去,司马奕想了想,转而拍拍保母的手,

        “阿嬷莫急,待我先去探探他虚实,再做决定不迟。”

        许龙此时已在大门外等得有些没了耐性,刚想命人去看看,却见司马奕从正门走出来,神色已是没了方才的兴奋。

        观司马奕的神情,许龙已隐隐察觉有异,一只手悄默声的已然摸到了腰间佩的弯刀上。

        司马奕并没注意到许龙的这一小动作,径直将方才保母所言全数说来质问卢悚。

        许龙无言以对,心下越发慌张,表面上却故作镇静,笑司马奕道:“大事垂捷,陛下怎可听信儿女子之言?是真是假,陛下随我去了不就知道了?”

        说罢,眼神左右一动,一时间竟从两旁树丛中冒出数个蒙面持刀的凶徒,欲将司马奕强行掳了去。

        司马奕见状大惊,忙潜身缩首大呼救命,宅中侍卫的反应倒是迅疾,闻声纷纷飞身而至,许龙和几个凶徒见敌众我寡,料其不敌,顿时四下鼠窜。回想起方才的一幕幕,司马奕直后怕出一身冷汗。

        恰逢此时,保母拖着蹒跚的步子从后院赶过来,见司马奕神色惨白,忙上前询问安否。司马奕望着保母,先是愣了愣,旋即膝头一软,跌跪地上,抱着保母的双腿失声痛哭。

        许龙虽失败了,可卢悚却并不肯善罢甘休。

        是年十一月,甲午日,清晨。

        卢悚诈称海西公还朝,帅众三百人攻入广莫门,经由北掖门、云龙门,竟一路长驱直入,直至太极殿庭,大掠武库甲仗,气焰十分嚣张。

        宫中吏士不知司马奕复辟一说是真是假,一时全傻了眼,也不知是该反击还是该敞开宫禁迎接旧主归来。

        好在负责宫廷宿卫的毛安之还算得临机果决,见势头不对,忙召集禁军,与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等合力讨伐卢悚,接连手刃数百乱贼,乱事方得平息。

        卢悚之乱总算是有惊无险,既试出了司马奕的野心,又为在姑孰憋着一口恶气的桓温提供了名正言顺,兴师问罪的理由。

        乱事发生三个月后的宁康元年二月,桓温携万人之军,大举来朝。

        消息一经传开,京都人情恟恟,滚水一般,皆言桓温此来目的无他,唯在诛王、谢,移晋鼎。

        -----------------------------------------------------------------

        黄昏时分,佛堂,光线晦暗,檀香浓郁。木鱼声不多不少,响了一百零八下。

        一百零八声之后,敲木鱼的人缓缓放下木槌:

        “谢大人,都下的传言……都听说了吧?”

        因为正坐的缘故,谢安的腿被压得有些发麻,此时稍稍挪动了脚跟:

        “回太后,听说了一些。”

        褚蒜子转过身来面对谢安:“大人怎么看?”

        “险。”谢安道。

        “谁险?”

        “朝廷险,臣等更险。”

        褚蒜子阴沉着脸:“当初先帝临终绵惙,大人与王坦之在御榻前擅自改诏之时,可曾考虑过这样的后果?”

        谢安顿了顿,语气平缓:“那个节骨眼上,臣等别无选择。臣等若不改诏……这天下就得改姓了。”

        褚蒜子本欲委过谢安,不当心却被反将了一军,半晌,褚蒜子清了清有些发干的嗓子,

        “大人既这么说,也算得是洞明之人……事情到了今日这地步,我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清君侧这种事,本宫经历过。那时本宫便发过誓,绝不让它在我眼皮子底下再发生第二次。明日,卿与王坦之去新亭,务必把桓温给本宫截住,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大人明白本宫的意思吗?”

        褚蒜子有意无意的转着手中的一串佛珠,顿了顿,又道:“至于卿等的家人……朝廷一定不会亏待的。”

        佛堂外,太阳遁入远方的天际,夜色蔓延。

        褚蒜子渐渐看不清谢安的脸,只见他如佛龛上的佛像一般,一动不动。

        片刻的僵滞后,褚蒜子试探着张了张口,语气却已然变了一个调:

        “表舅……”

        黑暗中,谢安的身体明显有些僵硬。印象中,褚蒜子这般称呼他,还是有生以来头一遭。

        看来,褚蒜子是想软硬兼施。

        “晋祚存亡,全系表舅一人之身,表舅就是不为朝廷想,也该为谢家……”

        “太后无需多言,”谢安罕见的打断了褚蒜子的话,默然片刻,道:

        “臣既为晋臣,国家危难,臣理当效命,若以臣等之死,便可换得大晋江山稳固,臣等死得其所……”

        谢安说着,话锋忽然一转:

        “只是……”

        “只是什么?”褚蒜子警惕着,

        “汉景帝时,晁错为助景帝施行大政,力主削藩,却引起七国大乱,景帝便送晁错去当替罪羊,欲借之一解七国之恨,以为只要杀了晁错,七国便会就此收手。”谢安的语气还是那么平缓,好像在说一个毫不相干的故事,“后来,晁错死了,可七国收手了吗?”

        褚蒜子的面色渐渐变得难看起来,

        “谢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谢安不答,片刻,起身整了整朝服,施礼,离去。

        褚蒜子脸上的肌肉抑制不住的微微抽搐,手里的佛珠被她捏得“咯吱咯吱”的响。

        从宫中返回乌衣巷的牛车上,谢安一路闭目养神,显得心事重重。陪在一旁的陆退也不敢多问什么,只好时不时的把头探出车外,盼望着能早些到地方下车。

        谢宅门前此时已上了灯笼,看着那黄灿灿、毛绒绒的光越来越近,谢安的心总算有了一丝暖意。

        今日回来的太晚,谢安深吸一口气,骞帘下车,本已做好了被刘夫人数落的准备。不料,此时在门口迎接他的却并不是刘夫人,而是王坦之。

        王坦之今日来,必是为了明日新亭之事。谢安知道。

        果然,王坦之一见谢安下车,也不说别的,跑过来批头便问:“听闻太后让卿与我明日去新亭迎接桓温,是…是不是真的?!”

        谢安也不去看王坦之,径直朝屋里走,

        王坦之寸步不离,火急火燎地追着谢安:“谢大人怎么不说话啊?大人不说话,这传言便是真的了?!大人?谢大人!”

        经不住王坦之的纠缠,谢安在院中驻足:“当初卿与我改诏之时,就该料到会有今日,不是吗?”

        王坦之闻言先是一愣,旋即忿忿然气红了脸:

        “当初…当初我们冒死改诏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我大晋的江山社稷?为了当今陛下能继续做稳这个皇位?若没有我们,这天下早就姓桓了!我们可是大晋的功臣!如今不论功劳也就罢了,出了事,反倒第一个把我们推出去送死,让我们当替罪羊,任桓温宰割,这……这天理何在啊?!”

        谢安不说话,片刻,道:

        “前面就是堂屋了,文度既来了,不如一块吃个便饭再走吧。”

        说罢,把王坦之甩在了身后。

        与桓温府的粗茶淡饭不同,谢家的餐桌总是丰盛的。

        今日谢玄和谢琰都不在家,用饭的不过谢安、刘夫人,外加王坦之三人而已,可那一方楠木几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