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那就看看谁爹谁儿子!

第(1/2)页

第579章  那就看看谁爹谁儿子!

        “好,我马上回去一趟。”

        李景霖挂点电话,面色复杂。

        抬起头,映入眼帘的,便是师傅那幸灾乐祸的表情。

        “咋啦?出事儿了?”

        “嗯”

        李景霖叹了口气。

        心累。

        你说这阿三和小日子怎么不嘎嘣一声瘟死呢?

        “小日子来敦煌考察交流,没安啥好心,得回去一趟。”

        听了李景霖的话。

        事实是,在千禧年前后,整个世界对于敦煌学的研究,很多领域的研究深度,没有哪个机构能够与小日子相比。

        但在敦煌文化研究这方面,真不好拒绝。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是华夏与小日子合拍的。

        想拒绝是可以拒绝的。

        小日子有着更强大的资金支持,并且,还能来华夏偷抢。

        和小日子一起抢的,当然也有当年以斯坦因为首的一系列西方所谓学者。

        地铁,老人,手机.jpg

        其实吧。

        而华夏则是陷入了百年耻辱与水深火热之中。

        在小日子,敦煌文化在民间,传播和普及度是很大的,当初,这纪录片的播出后,在小日子电视台的收视率,居然可以达到百分之21,关注度几乎堪比春晚了。

        而这段时间里,华夏的民众大多无动于衷,甚至一度将其视为糟粕,更觉得敦煌学研究曲高和寡。

        同年,小日子学者内藤发表《敦煌石室发见物》一文,被视为小日子敦煌学第一篇历史性文献。

        八零年代,终于有精力开始重新注重文化保护与研究的华夏,这才开始了学术上的追赶,并且,开拍纪录片《丝绸之路》。

        华夏的敦煌研究院已经捏着鼻子和小日子打交道了好久好久。

        以两位学者的同步研究作为起点。

        但.

        和西方学者比起来,小日子的汉学水准显然更高,所以,小日子的敦煌学研究成果相当显著。

        对于敦煌的研究,小日子和华夏几乎同时起步,基本是在1909年。

        而接下来呢?差距便因为历史原因而拉开了。

        原因正是在于

        在九十年代前,敦煌学最发达的研究地,在小日子。

        对于交流考察之类的事情。

        沈团的表情也开始与李景霖变得一致起来。

        华夏学者罗振玉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

        后来很多华夏学者感慨,敦煌文化真是在华夏伤口上开出的一朵鲜花。

        但随着进入千禧年后。

        一切迎来了转变。

        在研究敦煌文化上,小日子比西方更有优势。

        而华夏要比小日子更有优势。

        敦煌研究院的历任学者,捏着鼻子“不耻下问”,向小日子学习先进的研究成果。

        终于经过十多年的追赶,在学术上,达到了顶尖行列。

        即将来到文化的第二阶段。

        可与此相应的呢?

        由于小日子自己的问题,其民间对于敦煌文化的关注度早就降低了,反而是华夏民间对于敦煌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

        再加上经济发展的因由。

        华夏在敦煌学的实用优势上已然变得相当明显。

        因为

        保护,是对文化的尊重。

        但对文化的发扬,永远需要的是研究与表达。

        将其变为现代艺术必不可少的一环,融入日常生活,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