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飞剪船

第(2/2)页

8世纪后半夜的飞剪船,也就和后世的渡轮相当。当然,如果不考虑船体的寿命,飞剪船也能是保持20节左右的巡航速度的。
刘一峰现在就在观摩着郑和级心里想着飞剪船,但和上次在船队商会面对邱麒麟时一样,他想不起来飞剪船的具体情况了,就记得18世纪出现过风帆战舰航速最快的船,那是17世纪的科技和工业能力就能实现的。
“喂,刘一峰,我和你说话呢!”
刘一峰被惊醒,看向了青筋毕露的张钧:“抱歉,我刚才在想一种船。”
听到船,张钧被无视的怒气瞬间消失了大半:“什么船?你能见过什么船,南洋级就是你见过最大的船了吧。”
最大的船肯定算不上,二十万吨的油轮了解下。不过就风帆船而言,南洋级的确是最大的,郑和级都没有南洋级大,大概只有南洋级的三分之二左右。至于王掌柜的那艘尼德兰人的卡拉克帆船,只有南洋级的五分之二左右了。
“我不是在想船的大小,我是在想船的速度。”
郑和级是西式软帆,南洋级是传统硬帆,放二十多年前非要有人说硬帆船速度不如软帆船,大明海军绝对第一个跳出来打爆他的狗头。但一场吕宋海战后,大明海军被总部门外那块床板刺激到了,开始痛定思痛的研究尼德兰人和弗朗机人的卡拉克帆船,渐渐的明白了单论速度,同等条件下硬帆永远比不过软帆。
这点在后世历史上,也是有定论的。
清朝后期,有商人找到当时造船能力最强的不列颠,订购了一艘硬帆船,要求就是速度。后来这艘西式船体中式硬帆的帆船,的确跑出了能媲美当时主流的盖伦船的速度,也成功的从江南横跨印度洋过好望角到达纽约,耗时甚至比普通盖伦船还要快。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最快的帆船已经不是盖伦船了,而是刘一峰一直在回忆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的飞剪船。
当时主做美洲和欧洲,美洲和亚洲生意的飞剪船,平均速度都比那艘最快的硬帆船还要快五分之一。而最快的那部分飞剪船,甚至快它三分之一。
这是硬帆天然的在远海对强大风力较低的转换率造成的。
后世有专家分析过为什么只有东亚和南亚部分区域发展出了硬帆,而中亚沿海,北非和欧洲为什么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软帆。这是因为东亚和南亚沿海地区的海风风速的确比中亚沿海,环地中海和欧洲沿海地区慢20-30%,硬帆就能满足近海航行的需求了。
需求被满足后,早期的海船自然也就不会去卷了。
后来因为奥斯曼的出现,与东方的贸易被它截断,弗朗机人才开始在海船上开始卷,最后卷出了能跨洋的卡拉克帆船。
东亚这边卷的程度没欧洲厉害,所有对海洋的需求也被满足了,就止步在了硬帆船上。
“速度?全天下速度最快的船,就是郑和级了。”
“如果还有总软帆船,比郑和级还要快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