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山雨欲来

第(1/2)页

时间往前拨一个月,正是大明永乐三年,七月。

        整个南京城像被浸到了蒸笼里,偏偏底下还烧着旺火一般,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湿溽的的感觉,期间夹杂着一丝不知从何处而来的焦糊味道,让人在艰于呼吸的同时,平添了一份烦闷。

        渐渐入夜,华灯已经初上,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白天里无精打采的小二们也开始站在食肆门前殷勤地招揽着顾客,酒香开始弥漫在大街小巷。教坊司、秦淮河畔一带的花舫悠悠扬扬开始传出来丝竹之声,三三两两的轿子像蜻蜓点水一般在码头轻轻一落,待轿中人踱着方步走进船中,轿子便悄无声息消失在街边的阴影之中。

        在这些阴影之中,影影重重还能看到些许残垣断壁,像倒闭在地的野兽,兀自散发着颓败的气息。不过路上的人们显然没有多少人在意那些破败的院落和墙垣,人们甚至小心翼翼不去谈论那些事情,三年前的那场战乱之中,京师几个大族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无数人头落地,无数女子在泪水和哭喊中被送入教坊司,这些竟像是随着这秦淮河的流波一样,缓缓消失在时光中了。

        夜色渐浓,一阵微风忽起,城外牛首山方向慢慢耸起一片乌云,裹挟着闪电,向着京师方向不疾不徐地压了过来。

        皇宫,武英殿。

        一个魁梧身材、明黄衣袍的中年男子,正伫立在窗前,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外面乌云笼罩下的皇城,不发一语。不知过了多久,中年男子缓缓说了一句:“三年前,朕记得也是如此景象,只是不知今夜的雨势如何。”

        殿前放着三个苏绣锦缎黄袱面的小凳,三个穿着官服模样的人端正坐在其上。

        其中一位老者微一颔首,徐徐说到:“皇上记得清楚,一晃三年过去,贫僧倒是有些恍惚,许是真的老了。”

        中年男子微微一笑,目光却是未动:“你这老货,凭谁忘了,你也不会忘了。当年你虽对外宣称人在燕京,其实围城之前已千里快马赶至我大营之中,攻城的总盘子可是你一手擘画的。”

        那老者双手一拱:“皇上折煞老臣了。皇上天纵英才,乃真正的从云布雨之龙。当年大军靖难,围困京师,攻城之时风雨大作,正是预示着皇上真龙降世,一扫世间妖氛,我燕军将士一鼓作气,大功终成。贫僧一介方外之人,不过是顺应天道,锦上添花罢了。”

        中年男子沉默片刻,悠悠说到:“说来也怪,回想起来,燕王府起事的那一夜,似乎也是如此景象。”

        那老者微微一笑,却是不再接话。

        这时,旁边凳子上一个白面无须身着锦服的青年男子说到:“皇上英明,燕王府起事那夜奴才正好在议事厅当值,却是有幸目睹了此景。奴才记得当夜忽然风雨大作,王府屋上瓦片被吹落数片,奴才当时心里也有些忐忑。道衍大师却面不改色,说这不是凶兆,而是吉兆,王府青瓦被吹落在地,正是预示着要换上黄色的琉璃瓦。如今细细想来,如果皇上不是真龙天子,为何每逢决断之际,总有风雨助势,此乃天从人愿也。”

        那中年男子转过身,缓缓踱到一方锦榻边上,边指着年轻男子边说到:“你这小子,如今越发油嘴滑舌起来,一场风雨而已,却被你扯出如此多不着边际的话来。看来你如今官儿做得越来越大了,也开始学了那些文臣信口胡诌的本事。”

        青年男子讪讪一笑,拱手说到:“主子教训的是,奴才以后多跟道衍大师学点真本事,不跟那起子文臣学口舌之利了。”

        说话的三人,中年男子正是当今的皇上,朱棣。那老者是朱棣靖难起事的首功之臣姚广孝,法号道衍和尚。接话的青年男子,却是皇帝的爱将,有着从龙之功的内官监太监,郑和。这郑和是太监首领,按规矩是没有赐座的权利的,但其人在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为人又品行端正,深得朱棣的赏识和信任,便在内监首领的职分之外,破例领了锦衣卫指挥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