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求助

第(1/2)页

成为王室成员的方式不仅限于出身于王室,还必须经过册封的认可。并且,一旦王室成员与非王室血统的人结婚,将会丧失王室身份。
  不过,朱拉蓬公主是个特殊例子。当她嫁给一位名叫罗空军军官的男子时,由于她的父亲拉玛九世出于对幼女的疼爱,特别允许她保住了王室身份。
  然而,朱拉蓬公主的孩子却没有继承王室身份的权利,除非她们能够进入王室,成为王妃。
  尽管目前朱拉蓬公主失踪,暹罗军方仍设法找到了其他几位王室成员。对于巴育来说,虽然手中少了一张牌,但影响不大。
  因此,巴育指示手下联系中国大使馆,请他们代为传达迟罗希望停战和谈的意愿。
  在中国大使馆内,大使苏秦送走了罗国外交大臣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这个迟罗大臣怎么这么快就低头了?”苏秦的助手黄秋然一边整理茶具,一边疑惑地问。
  刚才,暹罗外交大臣匆匆来访,交谈几句便离去,桌上的茶水尚且冒着热气。
  “像秦国这般猛烈的攻势,一般的国家确实难以抵挡。”苏秦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随后放下茶杯说:“这就如同当年的海湾战争,甚至更为先进。”
  暹罗王国完全陷入了一边倒的打击之中。“西方世界因为东欧的哥萨克战争和中东的巴以冲突而被牵扯,连鹰国在迟罗境内的军事基地刚刚启用就被秦军摧毁了两个,他们都不敢调动航母过来支援。
  “天竺国内乱不止,自顾不暇;东盟其他国家人心不齐,南越国与罗之间有深仇大恨,巴不得暹罗灭亡。"
  “昨日在联合国大会上,犹大国和鹰国投票反对秦国加入联合国,结果迟罗代表与秦国代表爆发冲突,秦国更是直接掌控了联合国会议的主导权一个月之久。
  “犹族人把控着西方世界的新闻媒体和舆情导向,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秦国也在积极输出网络舆情,大肆宣传迟罗王室是背叛者,窃取了华人皇帝郑信的王朝。如今东南亚的新闻媒体和网络舆情一片混乱。”
  说着,苏秦微微一笑,目光转向黄秋然,问:“你觉得现在哪个国家会介入这场战争?谁能帮助迟罗?”
  听到苏秦大使的分析,黄秋然感到迟罗的确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但他们这样背叛王室,实在是太……”黄秋然皱着眉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
  作为一名华人,得知暹罗王室背叛了郑信大帝,窃取了华人王朝的历史后,他对迟罗王室产生了本能的厌恶。然而,暹罗军方这种出卖王室的行为也同样令人作呕。
  “这件事与我们并无瓜葛,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充当传话筒,将此消息传回国内,再经国内传至驻秦国的大使馆,最后由那边的外交人员传达给秦国外交部。”苏秦摆了摆手解释道。
  自从秦国宣战后,就与迟罗断绝了外交关系并驱逐了迟罗驻秦国的外交人员。而秦国驻暹罗的外交人员因迟罗王国迟迟未同意和谈,故一直未能返回。
  这导致暹罗军方若想与秦国取得联系尝试和谈,只能通过第三方国家进行传递。如今暹罗全国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瘫痪,无法传出首都的消息。
  然而,在曼城的其他国家大使馆,由于战争中立原则,秦国并未对其进行轰炸或破坏,因此大使馆仍然保持着与各自国家的通讯手段。
  就在十二日深夜,一份电报首先从迟罗曼城发出,经由中国首度转发至秦国首都。
  正当王耀准备休息时,收到伊娃的通知,外务部收到一封由龙国外务部转发的暹罗来信。
  “他们想要和谈?”王耀身穿睡衣,坐在寝宫休息区的沙发上,看着手中的电子文件,又望向窗外的明月。
  “现在已经几点了?”王耀问。
  “陛下,已经二十三点了。”伊娃回答。
  王耀没想到暹罗军方如此不堪一击,开战才几天,自家地面部队刚对暹罗全面发起攻击,对方竟然就打算投降了。
  信中对方表示愿意用却克里王朝的王室成员来平息大秦帝国皇帝的愤怒,并且在国际事务上遵照大秦帝国的指导,开放所有港口和城市,邀请大秦帝国驻军等众多条件,可谓是丧权辱国的殖民条约。
  倘若王耀答应签订这份条约,暹罗便会改变国体,彻底成为大秦帝国的附庸。
  然而这并非王耀所追求的结果。迟罗近七千万人口中有近一千万华人族群,相比缅国而言,统治起来要容易得多。
  因此,在看到这份外交信件时,他并没有考虑接受暹罗政府的投降,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彻底清除暹罗政府及其军队的好理由!
  “这些乱臣贼子!”王耀将手中的平板电脑重重地放在桌上,语气严肃地说:“两百多年前,他们追随却克里发动叛变,背刺了郑信大帝。两百多年后,却又选择抛弃却克里王室,再次背刺!”
  “对于这样一伙叛徒,朕要是同意他们的和谈请求,反而显得朕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了!”王耀冷哼一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告诉外务部无需回复迟罗政府,马上命令大军攻下暹罗!”

  “将这封信件转交给陈策,让他给暹罗王室的王子和公主看看,让他们瞧瞧自己的政府和军队是如何背叛他们的。”
  同时,王耀还发电报给第三情报部的尤里,要求继续渗透曼城,设法找到那些失散的王室成员藏匿之地,务必将其捉拿归案!
  我明白了,还有泰国国王拉玛十世的那四位被赶出去、且不被却克里王朝承认的儿子,他们如今都在英国生活,各自有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