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收购双巴】(求订阅!)

第(2/2)页

4美金每盎司,有些摸不透黄金的走势。

    而他今年带领大生银行炒黄金,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了千万港币,白白错失行情。

    他把这一切归功于遇见林正杰这个霉神,不然他一开始就不会判断错误。

    所以,他非常讨厌林正杰。

    “海叔,黄金已经从426美金每盎司跌至393美金每盎司,说明上涨潜力用尽了!”

    林正杰就宛如魔障,影响着马清忠的判断。

    “二公子,不要试着和一个运气很好的人唱反调,不然会亏更多的。”海叔已经用严肃的口吻,来教育这个晚辈了。

    马清忠在海叔的严肃表情下,总算说道:“好吧!”

    ‘泰富集团狙击和记黄埔,获利2000万港币’的新闻,一时间传遍了香港商界。

    林正杰的名气再次响彻港九!

    以往,大家认为林正杰只敢狙击新兴财团(小公司),而如今事实证明,林正杰是‘不畏业主位高权重’,连刚刚拿下和记黄埔的李家成也敢捋捋虎须。

    一时间,泰富集团的股价再次上涨,市值进一步攀升。

    今年,市民已经知道的‘泰富集团的丰功伟绩’便已经为泰富集团获得六七千万的利润(狙击两家公司、部分黄金投资)。

    有投资者算了一笔账,泰富集团的正常盈利应该有四千万以上,故泰富集团已经是一家年盈利过亿的大企业。

    “乖乖不得了,林正杰才二十多岁,就已经掌握着一家年盈利过亿的大型上市企业,比李家成还要威水香港啊!”

    “这和李家成还有很多差距呢,林正杰毕竟是靠狙击上市企业获利,而且根基还很浅。你没有看见,这次狙击和记黄埔,还拉上韦理作为帮手,而且才赚2000万港币,不算什么!”

    “那也很厉害了,你二十多岁在干什么?能和李家成较量嘛?”

    “额我当然承认林正杰很厉害!”

    大家议论纷纷,无疑都很看好泰富集团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泰富集团的供股集资活动,在11月27日顺利完成。按照‘每五股供一股’的方案,最终获得资金1.75亿港币的现金流。

    加上和记黄埔回笼的资金8500万,以及万国宝通承诺的3.5亿贷款,泰富集团可使用的资金达到6.1亿港币。

    随即,林正杰召见证券部经理何方塘。

    “我们已经持有的中巴股份多少了?”

    从9月中旬开始介入,如今已经过去2个多月时间。

    不过由于资金的关系,进展应该缓慢,毕竟才支出2500万港币。

    何方塘随即答道:“总计238万股,占中巴的6.43%股权,资金已经全部耗完目前,中巴的股价已经达到11港币每股,市值4.07亿,较我们收购时涨幅15%左右。”

    林正杰说道:“我马上拨给你们证券1个亿,你同时暗购中巴,九巴的股权先侧重中巴的股权,争取明年2月底收购20%至于九巴,则从11月开始,明年3月底到20%资金我会陆续给证券部的。”

    他这种暗购的方式,再加上这两家公司属于‘非明星股’,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市值波动。

    当然,如果被人察觉,那倒是很有可能出现被炒高。

    何方塘顿时内心兴奋起来,老板这是想一统香港的巴士业务,当然这两家企业还有丰厚的物业。

    “好,我马上安排对了,老板。我已经查出来了,中巴的创始人颜氏家族和黄氏家族确实不和,在创始人之一的黄有才死亡后,黄有才的儿子黄耀南,被颜成坤挂边,颜家做大。而黄耀南大概手持8~9%的股权。”

    中巴创始人分别是‘轿夫’颜成坤、‘船夫’黄有才,都是富二代,当然他们的父辈只算是小富。

    在黄有才死亡后,黄家势必是减持了不少股份,再加上颜成坤非常霸道,黄耀南不可能得到中巴的丁点权利。

    颜成坤霸道到何种程度呢?

    港府一直希望中巴改善服务,但颜成坤直接不予理睬。同时,中巴也爆发过罢工,颜成坤亦非常的霸道——就是不涨工资。

    后世,颜成坤的种种行为,更遭到港府的很不爽,港府这边派遣运政署署长拜访他,颜成坤直接让港府的官员在门外等了两个小时。

    颜成坤为何如此牛?

    这是因为他在五六十年代做过港府的两局议员,并曾任统一后的东华三院首届主席,保良局主席,在当年政界可谓‘当红炸子鸡’。

    当然,林正杰自然不怕颜成坤!

    而且他这次不是狙击,而是收购。

    “好,以后这个黄耀南是我们一个关键人物!”林正杰满意的说道。

    这些创始人家族,基本就不会有几代人的持续感情,很容易被人趁虚而入。

    林正杰接着问道:“九巴那边的股东呢?”

    何方塘回道:“九巴的邓家、雷家倒没有不和的迹象,九巴是邓家掌管,但雷家股份也不少,两家加起来大概有个25%出头的样子。雷家毕竟有九龙建业,不至于出售手中的九巴股份。”

    林正杰点点头,说道:“嗯,中巴的黄家没落,后人出售股份的几率大.九巴两家持有25%出头的股权,也不算多,我们未必没有机会.”

    前世:罗旭瑞和韦理狙击了中巴、新鸿基收购了九巴。

    其中罗旭瑞和韦理遭遇失败,因为他们没有实力将股份提高49%,再加上收购时已经是中巴股价的巅峰,也是香港股市的巅峰(1981.7),所以最终亏损出局,遭遇很大损失。

    其中新鸿基收购九巴,仅仅是将股份收购之39%,成为大股东,并没有直接收购。新鸿基的想法是,成为大股东后,染指九巴旗下的土地,策略算是成功;不过也是在地产高峰和股市高峰,所以也不算很成功。

    而如今,林正杰是提前一年多染指这两家公司,是不可能亏损的,因为恒生指数最多到时候900多点,还有足足1倍的涨幅。

    也就意味着,他稳赚不亏。

    至于能不能成功控股,那就不敢太早下决定。

    总之。

    林正杰现在不想‘狙击’,每一次收购都是抱着真收购的态度。

    (本章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