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刘公嗣开始筹谋布局

第(1/2)页

阳夏县,便是众人暂居之地,虽非名震天下的圣地,但在整个陈郡范围内,却名声显赫,甚至其地位超过了郡治陈县。在陈郡遭受各方英才凋零,由淮阳国贬为陈国,再变为陈郡的过程中,疆域不断缩水,从昔日十二县的辉煌,直至今日缩至一方小小的领土,几乎如同弃子一般。然而陈郡尚有一面遮羞布,那就是阳夏。
  阳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真正让阳夏成为焦点的,则是何家。自从九品中正制确立后,天下世家分为三六九等,而何家得益于祖先何熙和先家长老何夔的荣光,得以位列前三品之列。
  何熙身为车骑将军,尽管时代久远,声威犹存;而何夔更是名声在外,既是当时的知名修士,又同时受到袁术、曹氏开创者曹操以及现任魏王曹丕看重的风云人物。他曾先后被曹操征召进入司空府、转任丞相府要职,后来在魏国立国后,成为太子府的重要成员。
  刘禅对于何夔的认知,并非因其才华横溢,而是因为他是首位敢于携丹药出入曹操府邸办理公务的魏国重臣。何夔离世后,被尊为太仆,后又被曹丕追封为成阳亭侯,并赐予靖侯的美谥,堪称魏国宠臣。其子何曾如今正在洛阳任职,作为曹丕长子平原侯曹叡的伴读,即文学掾。此刻的阳夏县内,仅有何曾的庶长子何遵留守,而次子何劭则陪伴在父亲何夔的身边。
  进城之后,刘禅一行并未像在平舆那样购宅安居,他们并非财力无处施展,只因在此地停留一段时间,但他们明白无需过分张扬。
  找到了一处适宜修行之地,众人便开始养精蓄锐,对于昨日之事,无人再提起分毫。次日清晨,刘禅自入定中醒来,继续随邓范修炼武道之时,却发现与他一同修习的简雍叔父已然悄然离去。待到简雍归来,刘禅所探寻的一切谜团也随之揭晓。
  谢缵,确乎乃阳夏境内的一个小宗族后裔,更是谢家长房一脉的唯一传人,这一点无可争议。然而这谢家与何家之间,却颇有些恩怨纠葛。
  提及阳夏之地,世人皆知以何家为首,因何夔乃实实在在的修道名士,又身为当今太傅重臣,其子何曾亦在洛阳城人脉深厚。
  然在此之前,阳夏之地的首席大族非谢家莫属。何家虽有一脉出自汉安帝时代的车骑将军,但谢家之辉煌实乃数代累积,荣耀无比。谢家祖上最早乃与第五伦共朝为臣的着名儒者谢宜礼,随后更孕育出荆州刺史谢夷吾以及御史中丞大夫谢瑀等诸多贤良栋梁。
  自谢夷吾之后,谢家便渐渐式微,谢瑀的几位公子并未能承袭祖辈之光,官阶并不显赫。次子谢安贞仅任黄门侍郎,三子谢守贞只位居都给事之职,而长子谢居贞索性归隐山林,不再涉足尘世。
  这阳夏谢家,正是由谢居贞那一脉传承下来,几代以来,竟无一人身居要职,唯有祖先的荣光依旧熠熠生辉。
  谢家并非缺乏才智,只是欠缺合适的机遇。他们家学秉承儒家精髓,在乱世之中,尽管品德高尚,无奈终因缺乏卓绝的才识和洞察力,始终未能崭露头角。
  然而谢家似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不久前,曹魏的大皇子曹子桓着手设立太学院,并制定五经考核制度,还特设春秋谷梁博士之席。同时颁布天下诏令,不论年龄大小,凡是对儒学有深研者,皆可投身太学院进修。
  如今,谢家四代人的所有期待都寄托于此事之上。先祖已逝,谢缵的祖父谢仲庸年迈难行,而其父谢景隽则身患沉疴,虽熟读儒书,却无缘入选太学院。然而他们的希望却落在了年仅十岁的少年谢缵身上——这位在阳夏之地已有颇高声誉的小儿,勤奋好学之名早已远播四方。
  传言阳夏县长已预备推荐谢缵进入太学院,进而使之成为天子门徒。这也正是刘禅接近谢缵时引来众多农夫注目,同时也揭示了这位小童非凡气质背后的原因。
  未曾料想,刘禅意欲引诱之人,竟是如此身份的人物,更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