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东方远征与北伐秘令

第(1/2)页

刘禅言毕,转身为刘备续添祭香。闻言,三人相视点头,随后向刘备的灵柩行礼,退出宫门。他们已领会刘禅的暗示。
  国丧期间不宜兴兵,这是铁律。但他们筹备已久的北伐,汉中的军队,粮草,各方部署,一旦终止,恐将功亏一篑。
  刘禅的意图清晰无误:北伐必须继续。他未曾封赏汉中的年轻将领,未提及身边的两位元老,未提及庞羲,未奖赏糜芳,甚至没打算召回糜芳和张苞,正因如此。
  诸葛亮和徐庶立刻领悟了刘禅的深意,而简雍对这位少年皇帝太过熟悉,深知刘禅绝不会轻易罢手。
  于是,三人在夜幕降临,成都实行宵禁之际,不约而同地利用官职特权抵达皇宫之外。在宫门外的相遇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得到刘禅的默许,他们的心中也有了定论。
  无论此次出征由诸葛亮亲自挂帅,还是徐庶领军,最大的难题并非曹魏的防范,亦非江东是否会再次突袭。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朝廷内部的分歧。尽管尚未确定出兵时机,但他们确信,半年内,必须启动北伐计划...
  当诸葛亮率领着军团将领离开魔法都市克洛斯特后,无需多言,皇宫内必将涌现如洪水般的谏议,针对那即将启程的北方远征。
  这并非关乎礼仪与否,即便此刻是混沌的时代,即便这些规范显得过于古板,但正是这些古板的规则维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不容忽视。
  刘禅向他们保证,他们会全力筹备,所有的指责他一肩扛下。国丧期间率军出征,若宫廷中的决策者无法承受舆论压力,那么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得到刘禅应允的诸葛亮和孔明等人不再打扰,悄然退下。
  随后的日子里,一切有序展开,军队的调动非一日之功,粮草补给、魔法兽编组,更重要的是把握恰当的时机。
  尤其是在此时,别说发动北伐,能避免曹魏的侵扰已是万幸。司马懿已稳固了幻境之城宛,曹叡收复宛城的野心也随之破灭,上庸地区的冲突一触即发。
  曹氏家族与魏延,这两个冲动的剑士磨砺刀锋,反观一向狡猾的江东,此刻显得颇为无助。原本领军的江陵守将朱然,因孙权的命令,前去援助在江夏受挫的潘璋,因此这次领军的并非江东名将,否则也不会在安桥之战中狼狈不堪。
  得知刘备逝世,曹魏的确企图趁乱入侵汉中,甚至试图联合江东。然而,计划落空,尽管江东口头同意联盟,却未有任何实际行动。
  上庸的魏延在牛金刚有任何动向时便迅速调集军队,摆出一副若对方冒进,便便宜江东的姿态,这让牛金这个粗犷战士也变得谨慎起来。
  最后的庞大军队来自雍凉之地,他们原计划攻打汉中,却被诸葛亮抢占了先机。刘备的丧期尚未结束,老将陈式便已领兵进攻武都和阴平两郡。
  出人意料的是,诸葛亮在丧期出兵,此举震惊了所有人。
  雍州刺史郭淮立即率军前往阴平,意图打击陈式,然而他的大军刚集结完毕,诸葛亮便已将朝政交给了从汉中召回的费祎、董允和蒋琬。
  接着,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汉中,名义上抵御可能的关中势力,实则他直奔武都和阴平,以援军的身份支援陈式。
  武都和阴平因几年前的大地震丧失了险要防御,民力也不强大,面对诸葛亮的大军,郭淮毫不犹豫地撤回。
  他将这两个作为缓冲区的郡拱手让给了陈式,让他不费吹灰之力赢得了一场大胜。这场战役后,陈式从荡寇将军晋升为中护军,成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神秘的汉中之地,诸葛亮亲率魔法军团镇压动荡,连曹魏的暗影势力也为之忌惮,无人知晓这位智者策划着何种奇异的计策。虽然刘备的陨落带来一丝契机,但曹氏家族仍深陷困境,西川的突然强硬令众人皆感诧异。
  诸葛亮并未带领军队返回繁华的成都,反而命令将领们继续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