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嫁女五算

第(1/2)页

“早早便听闻荀公大名。”

        “今日一见,幸甚至哉。”

        黑伞下是少年郎清瘦的面容,伶仃大醉后面色有些苍白可嘴角挂着的笑容确是异常明媚,让人如沐春风。

        “荀彧,见过殿下!”

        儒雅文士的目光落到那人的衣衫上时怔了怔,雨水从伞上滴落落到青石板上四溅黑金蟒袍的下摆已经被打湿透了,嘴唇蠕动着最后躬身一礼道,并未开口问道他是如何知晓自己为何身在齐地,讲到底这这两月几场大仗来天下人对于凉州谍报司都有一个认知,荀彧猜想中同样归咎于此。

        “老夫如今声明不显。”

        “原本还以为见了殿下还要自荐一番。”

        “如今看来倒是免了些许俗气。”

        荀彧看着少年郎礼贤下士的模样不知为何眼中有莫名的神色闪过。

        “荀公,乃真名士也,”

        “虽如今不为天下人所熟知,可想来定有名扬天下之时。”

        少年郎意有所指道,

        乱世出英雄,这是对三国最好的诠释,在哪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太多的人在整个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曹操麾下文臣猛将如云,很多人如同流星一般耀眼夺目,可默默撑起整个魏军的还是那个安静的文士,曹操也曾坦言“吾之子房”,打仗打的本来就是国力,说起来如果没有荀彧这人,如何供应得了魏军南征北战?

        其实在徐闲的眼中荀彧是个很不一样的人,

        荀彧与其说是魏国的谋士,

        不如说是大汉最后一个臣子,

        以及,曹操最后一个合伙人。

        后世苏轼曾如是说:

        “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无独有偶,

        中范晔有言,

        “明年,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一个“遂”字意味深长,

        自始至终他都是大汉的臣子,并非魏臣,

        至于合伙人的说法其实更为简单,

        曹操的老爹曹嵩是投托宦官门下的,家世宦官门外即便他行刺董卓天下扬名了可在老牌世家眼中,以他们的傲气和底气看来,宦官子弟终归而言是上不得台面的。

        曹操脸不大,所以不见得所有人都卖他面子。

        可荀彧来了,他带着颍川士族走来了!

        不然曹操单凭个人魅力,

        何来勇气吟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要知道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耳熟能详之人皆是荀彧举荐的,甚至可以说曹操文治武功中,文治有大半是荀彧撑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了延长汉朝的一段气运。

        明明他已经成为魏国举足轻重之人,

        可他直到功成名就,直到那个大时代的后期,直到自刎的那一刻,他还是“奉天子”的。

        无论曹操到底有没有送过那个空盒子,

        他都是一个有骨气的汉臣,他的死亡让大汉天子保有着最后仅有的一点尊严和体面。

        可历史往往就是这么荒诞,最后竟然是司马家的人给那个精彩纷呈的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只叹司马懿那个老贼太能苟了些……

        讲到底徐闲很欣赏这样有气节文人,他很有能力,也很有骨气,即便与那个时代谋士的代表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先生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原本的轨迹改变了许多,在此方世界没有大汉,荀彧也并非庆臣,所以少年郎很期望他能成为大乾的臣子。

        ……

        “周游完齐国,本欲回颍川之时。”

        “便听闻殿下在临安斗酒诗百篇。”

        “心之所念便来了此地。”

        中年文士一丝不苟的行礼完后仰头看着眼前清俊的少年郎,至于为什么提前等候在此于此间情报耳目荀彧也不愿意深究。

        “荀公,住在颍川何地?”

        少年郎将手中的撑开的黑伞递出,趁着这个空挡细细看去只觉得眼前这中年文士仪表堂堂,骨子中透着一股子儒雅之气,无论是言行动作皆是一丝不苟却又不会显得拘谨,最原始的记忆中荀彧本就是随身佩戴香囊很有气度的帅老头。

        要知道在许多人固执己见的眼中仪表对一个官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荀彧显然极为符合世人对名士的印象。

        “颍川郡,颍阴县。”

        “说来也是缘分,听闻殿下南征之时便是驻扎在颍川郡,故居颍川本就地处边境是四战之地,说句不当说的话,如天下有变边境之地战火纷飞实在不是久居之地。”

        “如今殿下南征大胜,可边患未绝,甚至压抑过后的爆发更为恐怖,遂老夫这趟回乡也存了迁居的心思。”荀彧抚须坦然道。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不知荀公,迁居何地?”

        徐闲脑海中思绪翻飞,原本的记忆中荀彧也迁居一事,本就打算存着让荀彧入京畿之地处理内政民生,如今看来倒是可以顺水推舟了。

        “尚未有定论,大抵是往腹地在迁一些。”

        “另外这趟来临安寻殿下,还有一物相赠。”

        “既然有缘在地相见,那么便直接赠与殿下。”

        荀彧推开车厢的木门入眼是堆积的书籍。

        “老夫周游齐境之时,对齐境风土人情人一类心生些许感触便一一提笔记下,另外对齐境一些地方的文治政令也有些许研究,想来殿下往后是用得上的。”

        荀彧轻轻翻开书页,还带有淡淡的墨香。

        “另外上党一役往后齐地的民怨已近到达了一个顶峰,殿下虽携兵锋之盛断送了齐境数十年的国运,可观眼下的同仇敌忾场景恐怕用不了多久齐国便能恢复元气,还望殿下谨记于国而言胜负乃国力之争,而非兵卒之勇,将帅之才。”

        “不知不觉间已经芒种了,齐境已经风调雨顺许久,今年也不例外粮仓小麦已经堆积如山,芒种往后还有一季秋收稻。”

        荀彧轻声喃喃道想起游历途中的种种景象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忧愁。

        “荀公可有破局之法?”

        “破局?”

        “破局之法想来殿下也是知道的,只是不愿意去做罢了,又何必多言。”

        荀彧莞尔一笑道,徐闲也是苦笑不语。

        “本殿先行谢过荀公赠书!”

        “迁居一事既然尚无定论,不若迁往长平县。”

        “长平距上京不过百十里之遥为京畿之地也算繁华,原本在那作恶的会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