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新舰

第(1/2)页

沿着相对繁忙的筑后川港沿有明海的海岸线向西北行进约十余里地,在一处微凹的海岬内,东海水军司甲字船坞正热火朝天的赶制着一艘样子奇怪的海船。

        海船全长约十五丈,最宽约有三丈三尺,从船底的龙骨到舱面上的甲板总高约二丈一尺。

        船上共有四桅,其中三桅以此沿船体的中轴线排列,其中第三桅最高越有五丈,第二桅约四丈,四桅略高于二桅计四丈二尺,此三桅顶上各有刁斗,刁斗之下半尺各自大小不一的悬挂竹节硬底方形麻布风帆。

        而首桅形制古怪,自形似鸟嘴的船头最狭窄处斜指向前方天宇,长度不下三丈,桅杆顶部与桅杆三分之二处各用绳索和滑轮组悬着一根横木,横木下方分别挂有一面约四丈方的麻布软帆,软帆的底部乃用竹节充当重物并以张线与首桅相连,可根据风向收放两面张线的长短以达到尽可能的利用风力的初衷。

        此外首桅与二桅之间、二桅与三桅之间,三桅与四桅之间以及首桅与三桅、二桅与四桅之间各有多处绳索相连,桅杆与舱面之间悬有软梯,而首桅与二桅之间还悬有一面三角形硬帆。

        如果说帆与当前福船、沙船、鸟船、广船以及日本关船、高丽快船皆不相同的话,那船楼的位置也与上述各种船型不同,方正的一层船楼极楼上望台从船体的中央被移到了近似方形的船尾部分,颇有一些三国及隋代之前的楼船布局的余韵。

        舱面甲板厚三寸,其下至龙骨分三层。

        最底层为水密舱,搁置压舱物和压舱水。龙骨每三尺有一肋,而主龙骨两侧一丈外又有两条略细的辅助龙骨,以上将整个底层水密舱分隔为二百个互补相连的舱室,可以保证在船体受损后的足够浮力。

        水密舱高四尺,其上一层为储藏各类工具、食水、弹药及货物的货仓层。货仓层高八尺,其中火药和石弹、铅弹至于船体最中央受保护的位置,两侧走廊外靠近船壳处则放置装满食水和工具的各种木桶,必要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额外浮力。

        若是船上没有输运的货物,那么货舱也可以改为囚室和水手居住的空间。从货仓层的顶部到舱面甲板的底部是火炮甲板,总高也为八尺。

        这一层两面错位对开五处射孔,射孔平时用挡板挡住并不引人注意,而当开炮之时,掀起挡板,将火炮推出,即可瞄准射击也相当的便利。

        “主上,届时天字一号雷霆战船共有十门三寸口径的火炮,一次可以同时向一侧发射五枚炮弹。”

        水军司员外郎主管兵船处的何春华如是向张煌介绍着,当然这些数据张煌都知道,甚至设计的原始图纸都是张煌亲手交给对方的,但是眼见到实物,张煌当即感觉到了跟当初运输自己的沙船完全不同的感受。

        “看起来的确有几分雷神的杀气。”

        张煌看着已经有几分雏形的海上新霸主满意的点点头,当然这只是试作品,能不能经受得住海上的风浪还需要实战的检验,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若是真能证实这种船型的优势,那么可以预想到的就是未来东海的主战船都将以这个蓝本开始进化。

        “关于火炮的后座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三寸炮装药最大限度的时候可以射出五百步的距离,若是在陆上自然不用担心这种程度的后座力,无非是花时间重新瞄准而已,然而在船上这种后座力就有可能造成船体或炮手的损伤,再加上现在也没有办法得出作用力的数值,因此张煌才有这么一问。

        “兵船处在设计中主要是利用滑轮组来控制的后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兵船处曾经将一门火炮装在试验船上,试验过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的射击后座,几番试验下来,兵船处的匠师们终于发明了利用滑轮组的办法迅速移动火炮,并在使用滑轮组的情况下利用火炮的后座力来控制火炮的后座行程,初步达到了可以在船上射击的要求。

        “对此兵船处还在天字一号雷霆战船的设计中加强了火炮甲板的两侧船壳的强度,以避免火炮后座对固定在船壳上的滑轮组及船壳本身的破坏。”

        “今后要在水军的章程中加上一句。”

        张煌想了想,他无法解释火炮齐射时的共振和应力增幅,因此只能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各舷火炮不得齐射,应该依次施放,以增加火炮的连射威力。”何春华立刻记了下来,张煌随即继续问道。“三池、八代、水俣、熊本等处的船坞建设,兵船处进行的如何了?”

        “有足够的倭奴和新的三合土,建筑的速度没有问题,预计年底之前就能完成五处船坞的第一期建设和筑后船场的扩建工程,但兵船处的主要问题还是匠师和匠工的不足,就怕到时候反而拖累了公国各型船只的生产。”

        新建、扩建的六处船场中只有三处是用来生产新型雷霆战船的,其余的三个依旧是用来生产三千石以下各型民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