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文终

第(1/2)页

与高丽的和谈相对简单,毕竟高丽国家狭长,精华都在三韩地区,正是东海军兵锋首当其冲的地方,不过和元廷的谈判自然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须知道,此时的元帝国国力还处于巅峰状态,忽必烈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和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东海想要讹诈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当然元廷也并非没有弱点,就在东海七年的六月,浙江台州宁海人杨镇龙以元廷横征暴敛、蒙古色目两族欺压南人百姓为由聚众起义,称大兴国皇帝,年号“安定”,有众号称十二万人,在江南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而同在这一年的上半年,江淮、江浙、江西、荆湖等地的百姓抗争、暴动也多达二百余次。

        这些百姓起义不但动摇了元帝国的统治根基更动摇元廷上层继续东征的信心。

        东海七年九月,在拖宕了近小半年时间之后,主张修养生息、日后再战的安童、完泽等倾向于汉化、儒化的一派终于防止东海可能勾结东道诸王为由说服了元帝,最终以默认东海占有耽罗和支付东海所需的海舟五百艘为代价赎回了千户官以上的中高级武官三千人。

        由于东海拒不承认元帝国正朔的地位,因此关于用册封东海公为条件诱使东海停止骚扰海漕道路的尝试归于失败,元帝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加速大运河的修缮和新建。

        而大运河的修缮和新建牵涉的大量人力物力不但消耗了元帝国的力量,更主要的是最终无限期的推迟了元帝国再次东征的战略。

        然而,官办的海漕陷于瘫痪了,但大陆跟东海的贸易却方兴未艾。

        通过东海的转运,高丽的山参、纸张、色罗、金花瓶器、松子、纸扇、铅,日本的倭刀、白银、折扇、螺钳、硫磺、染料,辽阳的毛皮、熊胆、麝香、砂金乃至东海自产的琉璃器、铜钱、糖、烈酒、毛织物等源源不断的输入大陆,大陆的香药、经卷、书籍、文房具、绘画、禅寺用具、茶、锦、续、毛毡、瓷器、珍玩等也经由东海流入日本、高丽、辽东,至此一个以东海为核心的囊括东北亚各国的贸易区形成了。

        但是张煌的野心绝不单单如此。

        东海八年,张煌改南州为楠州,改南京为新州,复置南京于新州之南,同年废止琉球道,改设琉州。

        东海九年,移民万户入麻逸,置麻逸都护府。

        东海十年,张煌以应幕府所请为名派兵八万入侵四国,两年之后四国平定,再设春州、泊州。

        面对东海的咄咄逼人之势,日本内战的双方加紧了相互勾结和妥协,不过正当双方即将达成分权协议的时候,东海支持幕府执权北条贞时颠覆了长崎赖纲的御内人政权,巩固了得宗统治,由此南北朝之间的和议再次陷于了停滞。

        北条贞时当然明白东海扶持自己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日本的分裂状况,但是面对东海的渗透,一时刚刚掌握幕府实权的贞时不得不隐忍下来。

        随即在东海十一年,贞时渡让执权一职给同族北条师时后出家,并以后见(监护人)的身份继续握有幕府的实权。

        对于北条贞时的表现东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过既然日本还是处在内战状况,张煌自然暂时不会干涉镰仓的表演。

        东海十三年六月,张煌设立北海都护府,正式宣布拓殖虾夷地和骨嵬等地,同时东海在辽阳设立的商堡则沿着辽阳的各条河流开始深入东北大陆深处。

        这不,截止到了东海十四年年中,东海已经在辽阳设立了八处商堡,几乎形成了与元帝国、蒙古东道王公三分东北的事态。

        在东海不断壮大的时候,号称混一中华的元帝国的不朽君主忽必烈于东海十二年寿终正寝了,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元裕宗(注:即太子真金,裕宗乃是成宗登基后上的庙号)次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在当年四月,在上都举行的忽邻勒塔大朝会上与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激烈竞争,尔后,铁穆耳在其母阔阔真、重臣伯颜和玉昔贴木儿的支持下,由宗室诸王会议推立为帝,建元元贞,第二年后改大德元年,从此进入了所谓成宗守成的时代。

        随着成宗守成时代的开始,东海再没有外敌入侵的威胁,于是张煌放开手脚向外扩张。

        东海十五年年末,张煌设立了婆利都护府,第二年年初,张煌又设立了南洋行省总督,并委任沈鸿为第一任南洋总督,总管对南海诸岛的拓殖攻掠。

        东海十五年十一月,东海海军装备了第一艘四十门炮的三千石雷霆快船,张煌赐名为巡洋舰,同期,东海海军已经全部淘汰老式沙船型的货运船和只有石砲的轻快船,各军实编八艘二十四门炮二千石炮舰和六艘十门炮巡海战船以及五千石级新式快速货运船二艘。

        以海军六个水师二十个军计,此时,东海海军已经拥有了十万之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