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钓鱼?上钩!

第(1/2)页

  两部戏都这么定下来了,剩下的,按理说其实就是各种前期的筹备了。
  要知道电影看起来就拍那两三个月,然后好像没有多久,就又听到电影后期剪完了,准备定档上映,感觉是个没那么耗时的事情。
  但实际上这都建立在漫长的前期,做了足够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一部成功的电影拍摄前可能至少一两年,就要开始进入比较紧张的筹备过程。
  并且在开拍前两三个月,
  就要把所有的准备落实。
  也就是“前期准备”→→→“后期拍摄”的这个“箭头”,就是在最后这两三个月完成很多从纸面上,口头上,到实际上的转换。
  所以这两三月其中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
  即使是《你好李焕英》这种片子,大家也是准备着说,争取11月份能开机;相对着的《流浪地球》那边反倒好一点,因为筹备这件事情…
  人家早就筹备了得七七八八,可以开机了:
  这部片子,在无人问津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影的支持下,前期默默筹备了好久。
  想想中影是什么大佬?
  就听这个名字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就知道不一般。所以人家老早就准备,也就是这个时空里虽然有所耽搁,但是事情那是一点没少做:
  人家在今年之前,就已经内部选过角色了。
  包括男一女一都选了。
  没想到吧,许贺毕竟还是根子浅了,没能第一时间得到这些消息:但想想人家中影牵头的,家大业大,内部就能自己定夺。
  所以说一句马上都可以拍了,也不夸张。
  但意外就在后面:
  首先,是年初的特殊情况,让整个本来就要准备放出消息,全面筹备开机的电影工期彻底GG。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原来租好的场地,拍不了了;
  设备也是,多数拍摄的设备也是租的,或者说算进成本的;
  包括演员的档期什么的,也是类似的情况。
  这些就算有着中影的面子,各种协调,各种人情,也依旧是损耗很大,止损不多。于是说一句,这些筹备多数都竹篮打水一场空也不为过。
  偏偏这些还是很费钱的部分。
  然后,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电影本身也花钱超出预期了。
  用郭帆自己的话说,原来计划投资是1.5个亿,后续真正落地的时候,就不止了。从1.6、1.7到1.8亿,目前看起来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特殊时期,虽然影视行业的人力变得便宜了,但是物力没有便宜啊。
  甚至可以说,物力,变的更贵了。
  有些地方数倍的贵都不意外。
  更别说那些新品种的物力费用,就好像是剧组每天维持低位运行也要好几百人,而好几百人要在这种密集型的场合工作,除了口罩之外...
  每天检测都是必须的,而这时候检测的效能还没提上去。
  费用么,也就可想而知。
  拍三个月,这个费用就是七位数了。
  就更别说其他方面,因为特殊情况而带来的困难了,于是投资上升空间大这事完全不假。
  可问题是,投资方没有这个上升空间了。
  之前就说了:
  好多项目因为特殊情况,资方自己那边也很紧张,就必须把钱也撤回去。
  日子太难了,资方撤资肯定要损失,但是不撤资的话自己公司就倒闭了。这样的情况下,《流浪地球》作为投资很大的一部电影,自然逃不过,有其中的资方撤走了。
  并且是相当一部分的资方撤走。
  这些资方也不是中影这样的国企,遇到这种事情,还是很难转圜的。
  最后汇集起来,就导致这个项目搁置了。
  偏偏又不是那种单纯的搁置:
  因为一天不拍,还是有相当多的东西要消费: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了《流浪地球》准备的道具保存要钱吧?损耗会有吧?重做又要钱吧?
  于是躺着也是花钱如流水。
  大家那叫一个愁啊,拖一天就损失一天,就想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拉人入伙,赶快开机。
  这就又得说回来,现在拉投资有多么难...
  死循环达成。
  可不拉投资能怎么办?
  剧组也就只能请所有的参与者帮忙,说是大家都努努力吧,为了咱们这部戏。看看怎么直接拉投资,或者怎么吸引注意力,间接拉投资。
  这时候,人脉很广,神通也很广大的花姐就成了剧组的期望,而花姐表示:
  其实,我还真有个想法。
  这个想法,还要从之前开拍的时候说起:
  那时候《流浪地球》启动,她得到消息然后操作拿到角色后,花姐就想着,能不能翘掉主角刘启的原演员让许贺来演,和麦麦再续前缘?
  结果那时候《流浪地球》剧组并不缺钱,原男主演员又是制片一眼相中的,加上蛮多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原演员很早就开始为这部戏筹备,准备的很多东西是真的要花时间调整的。
  如果真的要换人,也是非常花时间的:
  所以就算你花姐神通广大真的把人请过来。
  但是许贺那么红,人家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配合着做这些调整么?配合了,剧组付得起这么高昂的费用么?
  众所周知,《流浪地球》是付不起的。
  他们启用那么多新人,也没启用太多红的艺人,不是不想,而是因为钱全花在电影本身上了。
  于是当时花姐就没有搞事情成功。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到了这步田地,还能考虑那么多?
  能继续拍才是真理。
  她就说:“可以啊,我有方法的:咱们不是还有角色来客串么?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入手。
  我有一个人选邀来客串,很有钱,可以直接他给你们投资;很有名气,他来了,哪怕是客串,也肯定又会有新的投资商会有想投资的兴趣。
  但就是看...他能不能来,来了能给多少投资,以及其他投资商有多大的兴趣。”
  这话说的,后面的问题不用问。
  有这样的人大家肯定是希望能来,来了多给投资,其他投资商也多给。关键是,真有这人吗?
  众人于是先上来发问:“谁啊谁啊?”
  花姐说:“许贺啊,我之前就跟你们推荐过,你们不用他当主角,现在好了吧!”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确实是大家当时也觉得许贺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也是,可是问题来了——当时换人确实不好弄,而且当时不好弄,现在更不好弄了:
  之前特殊情况的时候,他们也没忘记继续细化,其中自然包括针对演员的细化设计。
  针对演员细化这么多了,临时换主角?
  之前的细化都要废了啊。
  “哪有那么难,事实上,我也没说需要临时换主角——就这个主角的人设,我都担心拿去给许贺选,许贺还看不上呢。”
  花姐撇撇嘴:“我是听郭导那天说,想请个有影响力的中年男演员来客串一下刘启的父亲刘培强。如果能请来不错的人选的话,还可以请他多拍一点:那边还可以多开辟一条太空线。
  我回去后就想这件事情,如果我们真的把他写成主角,那就很有操作空间。”
  她回想了一下刘培强的戏份,不多,但是如果真的能展开一条线,并且听郭帆的描述...那可以很多,甚至把这个客串的人,串成主角也说不定。
  这下就好操作了:
  既然可以是父亲,那为什么不能是兄弟呢?
  长兄如父嘛,而且对比起来兄弟两人,还或许能更有看点:一个弟弟在地上摆烂,最终成长;一个哥哥很成熟,但是最后为了地球牺牲。
  接着弟弟接替哥哥的工作,完美衔接!
  
Perfect!
  问题就只剩下一个:
  “所以,我那天和郭导讨论了一下,回去想出计划是这样的:
  道路千万条,到场第一条。
  既然来了,就不让许贺那么容易走。这第一步,就从邀请他客串开始...”
  ...
  七月初,暑气来得正是猛烈的时候,京城成了座火炉:当然没资格和现在传统的几大长江沿线的火炉城市相比,更别提两年后的情况:
  比如某火锅市,那才叫热得吓人。
  看高温排行榜以为是室内排行,结果是全国排行,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