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政冷经热(十一)

第(1/2)页

在中国以及日本得到了相当高级别的私下接待,卡尔教授觉得自己在朝鲜应该也能得到不错的接待。然而到了朝鲜之后,只有刚建立2年的朝鲜科学院院长尹泰达带着不冷不热的神色接待了他。除了最基本的友好问候,尹泰达又问起卡尔教授,此行的目的何在。

卡尔教授在朝鲜待过一段时间,看到对方这反应,就知道对方完全不欢迎自己,却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尹泰达院长也没问太多,交谈几句后就问道:“卡尔教授准备什么时候离开?”

被这么问,卡尔教授明白了朝鲜官方并不欢迎自己。既然对方如此态度,卡尔教授只能答道:“等我见过几位老朋友,就准备离开。”

尹泰达院长点点头,“需要我帮忙么?”

卡尔教授见对方连最基本的问题都给取消了,“不必,我会自己联系他们。”

“既然如此,我就不打扰卡尔教授了。”尹泰达院长说完,立刻起身告辞。

看着尹泰达的背影,卡尔教授感觉这位根本就不想与德国方面有什么接触。只是因为最基本的礼貌,朝鲜科学院院长才出面接待。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这种感受,当卡尔教授联系旧相识之时,对方全部很礼貌的表示,自己欢迎卡尔教授到朝鲜,但是他们太忙,没办法接待。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告在线免。费阅&读!

卡尔教授当即答道:“我认为可以利用美国的投资,让一些德国企业到中国开厂。中国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更大。我相信这样的投资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丰厚的收益。”

希特勒愣了愣,没有立刻回答。他认同卡尔教授的学术能力,却从来不认为卡尔教授是一个经济学专家。思忖片刻,希特勒问道:“这是中国方面的要求?”

卡尔教授赶紧摇头,“不,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希特勒听完这话,又背着手站起身,来回走了几步,希特勒说道:“教授,现在德国需要建立一个尽可能不依赖世界金融的经济体系。您很清楚,世界的金融波动给德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卡尔教授当然知道希特勒的担忧,纳粹党内部对外国资本也颇有抵触。导致德国当下困境的罪魁祸首中,凡尔赛和约的压榨是其中之一,魏玛政府那些不当人的政策是其中之一,美国资本同样是其中之一。

1924年,美国为了让德国经济能够运行,能够有钱偿还战争赔款,搞了一个杨格计划。大量美国资金涌入德国,使得德国经济快速恢复。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使得美国抽回资金,德国经济一落千丈,陷入到当下悲惨的局面。纳粹党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掌握了权力,自然对于国际资本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有着极高的警惕。

卡尔教授解释起自己的政策,“根据我对中国的观察,中国已经获得了重工业的技术,并且以令人赞叹的速度掌握了这些技术。中国也有丰富的劳动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轻工业企业同样发展的非常迅猛。以德国的工业发展经验,中国现在需要的是那些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出现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能够为重工业与轻工业提供专用的设备,解决那些细节问题。德国在这些领域上有很大优势,而且德国经济危机中,这些企业受到的伤害又是最大的。”

希特勒能模模糊糊的理解卡尔教授讲述的内容,他不解的问道:“教授,您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呢?”

卡尔教授不得不据实以答:“这是我与日本平丰盛总统交谈时候得到的想法,日本工人工资不高,对华出口的产品靠廉价进行竞争。日本人口不到5000万,其产能有限。中国自己也有大量同类企业,使得日本工业品的利润率很低。日本发现能够有足够利润率的产业,就是方才我所介绍的那些产业。日本总统平丰盛教授希望德日能够在这个领域合作。我个人认为,与其和日本合作,不如直接由德国在中国进行投资。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钱,可以利用美国的贷款。”

希特勒没想到卡尔教授这么一位地缘政治学家竟然提出了一个经济建议,由于希特勒自己也不是经济学的行家里手,得依靠德国经济饥学专家,便让卡尔教授把思路再整理一下,如果有需要的事情,就会请卡尔教授出面。

送走了卡尔教授,希特勒思索一阵,才派人去请沙赫特博士。里宾特洛甫已经从苏联回来,带回来了苏联愿意与德国进行贸易的共识,这让希特勒感有些讶异。德国魏玛政府就已经与苏联有不少合作,从经济到军事的都有。那种合作属于小规模合作,苏联方面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以纳粹党对苏联的理解,他们认为苏联没有提合理的合作框架的能力。

里宾特洛甫带回来的口头协议,让沙赫特都很惊讶,希特勒也感觉很意外。沙皇俄国时代,俄国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以俄国的关税或者矿产资源为抵押,一股脑的引进法国、德国、英国的技术。俄国自己并不具备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次的口头协议中,苏联明显不再是那个只能引进的国家,而是在一个工业体系的基础之上有所取舍的状态。希特勒与沙赫特都不太相信苏联拥有了这样的实力。但是里宾特洛甫却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内容,并且认为苏联虽然不具备西欧与美国那样强大的工业实力,但当下的苏联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买工厂的俄国,这个共产主义国家不仅有着重工业实力,在轻工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紧张。

在里宾特洛甫的描述中,苏联普通人基本都有很得体的服装,有自行车,一部分苏联人甚至能够开的上摩托车与汽车。这种程度的确没办法与西欧国家相比,但是相较苏联中欧与东欧国家来说,苏联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处于优势。

对此,沙赫特明显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虽然没有当面抨击里宾特洛甫夸大其词,沙赫特还是表示他会对此进行调查。按照时间来说,沙赫特的调查也已经改结束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