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交谈2

第(2/2)页

?觉得这汴都城里所有人都要认识你啊?”谢凌恒眯着眼睛,语气中尽是嘲讽。

        “你竟如如此言行无状,我爹若是知道了,定你叫你难过!”

        “哟!你爹?还能是沈将军?”谢凌恒瞧她这般受尽宠爱的模样,想到京中爱女如命的,无非就那些个人家。而能让她在谢府门前也如此放肆的爹爹,只能是如今朝中的大红人了。

        “沈家寻雁,有礼了。”沈寻雁略显敷衍地行了一礼,直直地回瞪道。

        “我说呢,原来是胸无点墨的沈大小姐啊!”谢凌恒歪着头,似笑非笑道。

        “你!哼,你们谢家的人,惯会做这些个表面功夫!”

        沈寻雁声音不小,前面一些百姓都向她看去。沈寻雁见状并不畏惧,反倒是抬首挺胸,一副“我说的对吧”的模样。

        人群中一个眼熟的少年冲上前,大声道:“谢家向来扶危济困,在你未曾来这汴都城时,就已然如此了!”

        紧接着就有人在后面接话道:“就是!你凭什么这么说谢大人一家?”

        话往后一个一个地传着:“这人是谁?”

        “好像是沈家的那个。”

        “你个女娃娃嘴真是毒得很,真是不知道家里如何教你的?”靠后站着的一众胖婆婆们开始叽叽喳喳地开了口。

        “诶唷!怪不得这把年纪还嫁不出去呢,这心眼啊,忒坏!”

        “我儿子要是娶个这模样的,我连儿子都不认嘞!”

        “哈哈哈哈哈哈哈”

        哄闹声阵阵从后至前的传了回来,沈寻雁只觉得此刻自己的脸一定是红透了。

        她可没想到,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站在那排队的那些人,大都是平头百姓,可不是那些有官职的世家子弟与小姐,更不是豪门富绅。他们说起话来,才不会管你是哪家的郎君,哪家的千金。

        “怎么一回事?”

        “见过恭靖王,恭靖王安。”下人们纷纷停下手上的活,跪下问安。

        百姓们见此也都纷纷效仿,嘴上不忘说着吉利话。

        “怀信,他们这些刁罢了,回去吧。”沈寻雁开口又闭口,实在说不出难听话来,深呼一口气,笑着说道。

        “这就走了?”谢凌恒侧头,语气尽是熟稔。

        “嗯,皇兄召我入宫,说是有事相商。”穆怀信摆手让众人起身。

        “我与你一同去吧。”沈寻雁在一旁搭腔道。

        穆怀信嘴角的笑意淡了些,却还是那般温润如玉:“实不知议事到几时,你一女儿家的太晚也不安全,本王差人送你回府。”

        “切”

        沈寻雁还没来得及拒绝,就瞧见谢凌恒满脸看好戏的模样,只觉气不打一处来。

        “走吧。”穆怀信见这架势,直接大步往前,一侧的沈寻雁自然巴巴地跟了上去。

        她看不见的地方,穆怀信那双温润的眸子里带着点讥讽。

        今日的谢府倒有些通宵达旦的势头,已至晚间,仍还热闹非凡。

        谢懿德放下手中的毛笔,揉了揉发酸的脖颈,盯着桌上的茶盏沉默不语。

        被搁置在一旁卷轴零落地散着,上面清晰的谢章二字明显被人用墨水加重过,谢懿德微呼出一口气。

        没记错的话幼时曾听祖父与父亲说起过二爷爷的事情。

        二爷爷是家中庶子,却心比天高,事事都妄想掺上一脚。虽早早就自立了门户,但却做了不少蠢事,后来先帝一气之下将其调去了兰州,任知兰州事。

        再后来不知为何竟客死异乡。死因如此蹊跷,可向来护犊子的祖父竟任由这事被人刻意隐去风声。

        因为他早年间口出狂言,祖父便将他移除了宗祠族谱。他又一生无妻无子,每年忌日,竟连个给他烧纸上香的人都没有。

        而这事在谢府也从没有人提起过,像是怕触到什么霉头。

        谢懿德微微蹙眉,空闲的食指轻轻敲着梨花木的桌台,发出低沉的闷响。

        那所谓的秘辛中,只有这个卷轴中写到了谢章此人。

        年少便聪慧无比,比之祖父也不差在哪里。可惜聪明没用在正地方,掌户部却不一心为民,反而从中贪污作数。被人检举揭发却无奈找不到丝毫证据,无法定罪。

        可不过半月,他竟自己承认了罪名。先皇念他主动承认便命其将功补过,去当时邻着西周的兰州好好做出功绩来。

        他那个人明明巧舌如簧,最善蛊惑人心。可竟丝毫未辩解求情,第二日便收拾了行李赶赴兰州。

        不过他走时带了一个人,那人便是时任度支司员外的张宣彬。

        他们到兰州不过三月,大渝便与西周开战。兰州紧邻西周,加之兰州并无军队镇守。一时间,边境百姓陷入恐慌之中。

        这时作为知兰州事的谢章,用了八天,跑死了三匹马,与当时镇守太原的严家军碰头。调兵三万赶回兰州,安抚人心。不光因此受到兰州百姓的爱戴,连西周边境的百姓都大赞大齐的官是为好官。

        此事传回京都,先皇十分欣慰,龙颜大悦。在朝中连连夸他爱民恤物,大有长进,即刻下旨要他回京受赏。

        而谢章却以战事未结束,恐有变故为辞婉拒了封赏。但因皇命不得不遵,便派了身边的亲信回汴京谢恩。

        而这个亲信,依旧是张宣彬。

        谢懿德敲击桌面的频率更缓了些。仔细捋着所得的消息。

        张宣彬当年回京,不仅带了在兰州的功绩,还带了谢章的亲笔信。

        至于写了什么,恐怕只有这三人知晓。

        旁人只道先皇真是惜才爱才,将这张宣彬留在汴都,还连晋三品。可稍微有点脑子的人应该都能想到,这封信中定是说了什么。

        而谢懿德的猜想更大胆,她隐隐觉得这谢章不是不要封赏,而是所求不为自己。又或者就是为了自己,不过直接间接罢了。

        那秘辛上只到谢章在兰州突发心悸而死便草草结尾。

        再到后来的事,谢懿德也都知晓,张宣彬屡屡受到器重,在朝中亦算是新贵。可偏偏不结党,不营私。每日下了朝便回家,从不参与什么邀约聚会,倒真是有些清高傲骨的架势。

        想到这谢懿德笑了笑,这人心,果真难测。

        谢章并无心悸这是谢家老人们都知道的,谢懿德也曾旁敲侧击问过祖父。这二爷爷年轻时便身强力壮,还习了一身功夫。

        祖父提到他的次数并不多,可每每提到,皆是叹惋与哀辞,也大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意。况且照祖父的脾气秉性,虽说嘴硬但却也是将血脉亲情放在心中的,不可能置其枉死不顾的。

        那究竟是为何,明明看穿了心悸而死是个托词,却也并不派人查个明白呢?

        而今日张宣彬的种种行为更表示,当年的事,定是有隐情。

        谢懿德恍若间似乎看到了一团迷雾迎在面前,飘来散去,却又消失不见。

        一向敏锐的第六感告诉她,过早知道太多并不是好事,这般想着果断从匣子中拿出一个火折子,将其连同卷轴一起扔进了冬日里才会用到的火盆里。

        星星点点,烧的有些忒慢,但却也是肉眼可见地消失着。

        谢懿德盯着那束火光不发一语,直至亲眼瞧着那卷轴成了一把灰烬,才堪堪将目光移开。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