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25)

第(1/2)页

一路南下(25)

        二十五、进入宜昌

        和我在《宜昌印象》的《宜昌解放》一节中说的一样:“其实在解放宜昌的战役打响以前,胜负就已经一目了然。从兵力上看,1949年5月武汉解放以后,湖北仅有鄂西南从岳阳至巴东的沿江两岸被华中“剿总”副司令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宋希濂以宜昌为中心统率15个师、5个保安旅共14万人盘踞着,除了驻扎在宜昌的第2军属于的嫡系部队以外,剩下的不是由地方武装组成的乌合之众就是主力曾被我军歼灭、后又重组、战斗力不强、装备十分简陋的杂牌军,也就是说除了在宜昌城西的镇境山和城东的鸦雀岭一带进行布防的第2军以外,其他的都不过是虚张声势。反观我军却是由四野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领的38、39、47、49军和一些地方部队,每个军四个师,平均一个师一万多人,共计有25万人参加战斗。”

        有些好笑的就是,虽然从1949年6月,的空军就已经侦察到襄阳附近有解放军大部队集结:“在襄河作渡江演习,判知似有南下掠取宜沙,渡过长江之积极企图。”可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南漳、宜城、钟祥和京山一带隐蔽集结了四野的4个军,其中不仅有现在改变成机械化部队的39军,更有百战百胜、现在被称为“首都御林军”的38军,其战斗力所强可想而知。可见得大势已去的国军在那个时候也已经逐步丧失了情报优势。

        不过,宜沙之战确实由宋希濂首先发起的。虽然发现共军的大部队集结,可是四野入关、特别是6月南下的消息很保密,那个曾经被蒋介石放逐到新疆坐冷板凳的宋希濂依然认为只是日益强大的“”,所以为了与我军夺粮,收集荆门、襄阳一带的共军情况,他在6月底发动了局部“机动攻势”,7月7日,重新占领了当阳县城,9日又收复了远安县城关,还企图沿交通线向荆门推进。不想这正是我军想引蛇出洞,在机动中消灭敌人主力的设想。

        7月9日的淯溪之战成了这次战役的转折点:首先是敌军在淯溪河畔消灭了一支正在游泳解暑、连警卫哨都没有派出的共军,意外的捕获了一些高头大马,再通过审问俘虏,才知道面对的原来是挟辽沈之余威、入关一路南下的四野的47军,这可吃惊不小,赶紧逐级上报,最后到了宋希濂的那里。人家是职业军人,知道自己指挥的部队,能和林彪指挥的四野的部队硬碰硬的少之甚少,虽然知道防守长江天堑的重要性,可是保存实力更重要,他立刻急令将部队全部撤至宜昌周边重新进行布防。

        这一点完全出乎四野的意料,那个诱敌深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就被夭折,原来设想的运动战被迫改为追击战,战役就戏剧性的从诱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