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边边(270)

宜昌边边(270)

        △宜昌游。行的人群

        二七零、人。委宿舍的选址(下)

        先说西坝岛,明朝万历年间,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久居夷陵的进士雷思霈曾作《西洲杂咏》歌咏西坝风。情:”面面皆江水,层层是峡山。人烟丛树里,麦浪古城湾”。”渔妇荡尾桨,渔翁撒细网。网得鲤鱼见,卖与客船上”。不过到了清末民初,西坝就成了宜昌zui繁华的码头,这样的盛景直到民。国初期,随着”洋船”的到来,码头的布局整体下移,西坝才重归沉寂。

        解。放以后的宜昌,早早的就将西坝定位于地方工业基。地,于是在下西坝就有了造船厂、制药厂、化。工。厂、造纸厂等一批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工厂企业的崛起,而当时的上西坝则依然是大。片的沙土地。那一大。片菜地是宜昌解。放初就确定的郊区蔬菜基。地之一,岛上特有的油沙土质使得耕作旱涝保收,种菜种粮都丰收。一棵白菜上十斤,萝卜之大,之香、脆、甜,享誉当时的宜昌城区。时至今ri,有些老前辈还记得西坝zui出名的白菜是那种杆长菜叶紧包的”蕉白”,萝卜就是那种水分多、可以生吃的红皮萝卜,还有那种当年常见、如今却踪迹难寻的”chun不老”。

        据部分老前辈回忆,人。委宿舍的选址之所以放弃西坝,主要是当时已经确定那里是工业区,虽然当时工业区当时只在下西坝,可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也是不适宜的。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环保意。识,可还是知。道住宅区紧挨着工业区毕竟是不太好的。还有一点就是西坝与城区之间隔了一条小河(现在是三江航道),冬天有一条漫水桥可以走过去,可是夏ri就得靠木划子摆渡,数百人每天上下班也是很不方便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坝岛上的那些土著是既吃山也吃水。一半人打渔、跑码头,一半人种粮种菜、孵豆芽磨豆腐,ri子倒也过得富足殷实。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兴建葛洲坝工程整体外迁,上西坝就沧桑巨变了。有人写道:直到现在,还有那闲不住的退休”老水电”发扬起南泥湾精神,在huang草坝、防淤堤上圈地深耕细作,chun种辣椒西红柿,秋收南瓜葫芦头,土肥水美其乐也融融。

        从那些前辈的回忆中,我们也可以勾勒出解。放之初王家大堰的模样:那个时候,王家大堰已经基本被填没,很多地方都已经形成大。片空地被连成一片。到人。委宿舍zui终选址决定在王家大堰的时候,除了靠着肖家巷居士林后墙还有一个大约一百多米的椭圆堰塘,就是靠木桥街那边还有一个三四十米规模的小堰塘,当然,在靠近宜昌四中那一方的碉堡后面,也还是有一个不大的小堰塘的。

        关于那座处在后来人。委宿舍一栋后面的青砖碉堡,被笔者询问过的人各有各的答。案:有人说是ri本人占领宜昌时修的,为的是防备城外群山之中的国。军又一次会对宜昌城发动攻。击;有人说是国。民。党在宜昌快解。放时抢修的,为的是在解。放军攻城的时候可以负隅顽抗,可为什么全市就此一座,别无其他呢?无人能说得清。还有人说,那是解。放后大办钢铁时留下的遗物,可笔者不敢相信,因为当年人。委宿舍的儿们都喊那座青砖到ding、二三层楼高的圆形建筑物为”碉堡”!

        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多年以前,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湖北概况》中《宜昌县》下。面的”十二、政令实施之困难情况”之”寅建筑碉堡困难之点”里寻觅到了正确答。案:”建筑碉堡一事,曾经派员测定相当地点,绘聚图表,着手建筑。唯以地方财政困难万分,是项经费,实属无法筹措,曾经召开县政会议议决,呈请拟于本县征募之航空救国捐项下暂时挪用,但尚未蒙核准,以致迟迟未能举办。刻正在积极筹划,一待经费有着,即行依照原定计划动工建筑。”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宜昌历史的一些废纸片中找到了这样一段话:”1935年11月15ri宜昌城区碉楼先后筑竣,共六座,砖质。每碉内可容驻兵一排。”这也就间接证明人。委宿舍原来的那座碉堡应该是其中之一,为的是防备城外土。匪的。要知。道在民。国二十四年,过了肖家巷就是四川中学,而珍珠岭一带就是郊外了。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