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8)

悠悠大公桥(18)

        ▲停在江心的轮船

        1917年6月的一天快到“圆钟”(宜昌话:中午十二点)的时候,有一艘汉宜班的洋船拉着尖利的汽笛徐徐靠近内地会码头的时候,那些正在专供“打起坡”的搬运工人喝茶歇脚日白(宜昌话:聊天)等活的内地会茶馆等小茶馆里的工人们就像倾巢而出的蜜蜂似的一起涌向码头,开始去寻找各自的营生。

        内地会码头就在工人们的忙碌中变得活跃起来,就可以看见,随着众多搬运工的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摇车和数数等动作,伴随着工人的动作和节奏,码头上就传来高亢、浑厚、雄壮的劳动号子。将几片刚切好的牛心肺扔进大铁锅的刘老大用勺子敲着锅沿,就骂着他的老婆:“md,看什么看?还做不做生意了?”

        刘老大和他的老婆刘王氏的生意就是在内地会码头上卖杂碎汤。“杂碎”就是“牛杂碎”,也是牛内脏(宜昌话称之为:“牛下水”)的统称;“杂碎汤”就是将牛的牛肚、牛心、牛肝、牛百叶、牛肠经过整理之后加入萝卜放在铁锅里进行熬煮,虽是食材廉价,可醇正鲜美、味道甚好,售价也不贵,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吃肉,尤其是受到大众百姓的欢迎。

        刘王氏小声咕噜着,从装满木板、竹块的篮子里随意抓起一张拾来的广告单,走到旁边的另一家摊贩去“借火”,还没等她把那燃烧的火种塞进自家的灶口,手腕却被一只不知从什么地方伸过来的毛茸茸的大手给抓住了,然后就是气急败坏的叫喊:“你怎么敢这样?这可是主的福音!”

        刘王氏不知所以的抬起头,就把抓住她手腕的那个男人看清楚了:虽然穿着宜昌常见的家机土布缝制的白布衫、青布裤,却是红发碧眼高鼻子,尤其是那露出袖口的胳膊上全是密密的卷毛,心里就一下子慌张起来:刘王氏认出这个洋人是内地会的一个牧师,却不知为什么会如此愤怒,就结结巴巴的问着:“李牧师,怎么了?”

        李格尔用很快的速度从刘王氏手里夺过那张卷成一团仍在燃烧的纸,冒着受伤的危险,迫不及待地用手拍熄了纸上的火苗,小心翼翼的把纸张重新展开:绑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下半身已经被烧毁,就有了些痛心疾首:“主啊,请饶恕她的无知愚昧吧?求主赐给传道者更多的智慧,将天国的真道向弟兄姊妹显现!”

        虽然听不懂那个高个子洋人说些什么,但刘老大却知道自己的老婆因为那张发火纸而闯了大祸,想着自己的摊位多亏内地会茶馆的许可,才能在茶馆旁边营业;想着洋人的恼怒肯定会导致官府的惩罚、保甲的驱逐,虽已是六月天,却吓出了一声冷汗,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了刘王氏一巴掌。

        虽然自己男人下手毫不留情,一巴掌下去,刘王氏的脸上就是五个手指印,可她的叫喊和哭声有些夸张,自然就会引来不少路人的围观。国人爱看热闹世界有名,而宜昌人普遍都有郭德纲所说的:看戏不怕台高,瞧白事的不怕殡大的德行,一时间就呼啦啦把这里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