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00)

悠悠大公桥(100)

        ▲宜昌大撤退全图

        委员长是带着对时局的忧虑、对进川大批物质运输迟缓的沉重心情走出宜昌大公路边的三北轮埠公司的后门,顺着码头石阶梯走下河滩,走向江边的小汽艇,摆渡到停泊在江心的“永绥”号军舰离宜的。

        其实早在1938年8月8日,卢作孚即致函蒋介石:“查职一周前为加速宜昌旅客及公物疏运,飞赴宜昌商妥以一部分轮船缩短航线,改航万渝,已派员赴万备足需要之囤驳小工栈房等事项,并经派轮开始航万。”8月23日,卢作孚再次上书蒋介石,对当时已积压在宜昌的七万余吨货物做出撤运安排,以“期于九、十、十一三个月内轮船赶运重件四万六千吨到渝万两地。民船赶运轻件二万七千吨到巫巴两地以后,再由万巫巴等处转运到渝”。这就是卢作孚著名的“三段运输法”。

        然而,卢作孚毕竟只是一家民营轮船公司总经理,对全局的调度和指挥不甚把握,以致大量物资积压在宜昌。直到委员长亲临宜昌视察作出指示,卢作孚在10月23日再度赶到宜昌,面对日益危急的局势,展开了多条航线的调度转运,并对各家轮船公司进行全面部署,仍成效不大,于是才有了蒋中正决定实在不行,就“应准备就地烧毁为要”,明显对卢作孚主持的宜渝线的转运表示失望。

        当然宜昌大撤退绝非现在一些媒体夸张地形容成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仅仅只用了40天就完成了150万人、上百万吨物质的抢运,当然也不是10月和11月,而是从1937年下半年一直持续到1940年6月12日宜昌沦陷,最紧张的抢运也从1938年10月24日开始用了160天才缓和。而史料记载,就是在宜昌沦陷后,民生公司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临时堆放在平善坝至三斗坪一带的24800余吨兵工器材运到上游安全地带。

        其实,除了民生公司之外、招商局、三北轮埠等轮船公司以及宜昌数千木帆船也全力投入了转运的航运中,黄权生在《宜昌大撤退(新)》中指出:“1938年,武汉等地西撤的木船,让西坝周边至少停泊超过6000余艘木帆船,抗战期间西坝船工积极参与抗战物资和人员的转输。”他着重强调:“民生公司西迁人口由于都登记在册,大约运输了150万人。余下数百万西迁,至少两三百万人靠木帆船从西坝出发,运输到四川和鄂西各地的。”张曼文在《重庆的水陆空立体联运》一文中也描述道:“木船在宜昌装运轻型器材、设备运至巫山、巴东等地的任务,占抢运总量的37,规模之大,空前未有。当时川江宜渝线上,真是千里舢舻,联帆接舶,十分壮观”。

        “一二百名纤夫迎着锋利而寒冷的江风,在前头汗流浃背拼命拉纤,他们口嘘腾腾热气,同声嚷着不成调的短促而苦楚的歌声。往往拼命半小时,而船不得前进半尺。一行人众伛偻身躯,体向前倾,背高于顶,合力前拉。”这是民国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业务组组长林继庸的回忆:“每逢夜间停船,船夫和乘客念及一路的艰难困苦,静听江水滔滔,各人心中都如同江涛怒吼,个中艰辛,非笔墨所能形容。充满着我民族的冤仇血恨。”

        和黄权生说的一样:以宜昌船工直接和间接参与抗战而言,他们不愧为“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正是无数默默无闻这样的无名英雄,组成了真正的千百个“宜昌大撤退”,最终实现了抗战的胜利,他们都是战士,无论他们手中拿的是枪、是浆,甚至只是“赤手空拳”的双手或肩膀,他们参与了,他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

        在那些抢运的日子里,无论是敌机临空扫射投弹,还是刮风下雨天气恶劣,抢运一直在不停顿地进行着。宜昌江滩边,一队又一队装卸工人吆喝着响亮的劳动号子,肩挑背扛,将一台又一台机器设备和物质运上驳船,装上入川的船上。一艘艘轮船、一队队木船,往返穿梭于三峡激流险滩之中。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不惜付出血与肉、甚至是生命代价,演绎了中国大内迁最壮观的一幕。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