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见家长(上)

第(1/2)页

番外  见家长(上)
“嘿,老徐,你们这是要回了?”
清晨的江面波光粼粼,远方红彤彤的太阳刚蹦出地平线,天光泛出一丝鱼肚白。
但此时的江面却非常热闹。
江面上一片片渔船或停驻或行走,有船舱满载正乐呵呵往回走的,也有正精神奕奕朝水中撒网,还有正协力把装满的渔网往上拉的。
各种打招呼、叫唤、喊口号声不绝于耳。
间隙还有货船、商船、私船走过或停驻看热闹。
清晨的江面,并不宁静,但喧嚣中却更多了烟火气息。
这会说话的是一艘商船的老板。
自从昭国全域运河开通后,他就当了第一批水上跑船的商人,尤其绍林江这一片,已经跑了不下上百次,对这里的人也多是熟识。
被他喊住的是一支由五艘渔船组成的船队领头人。
老徐是地道的老渔民,他们这支船队的人也都是本地人。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片水域中的渔民,更多是从外地过来的。
只因为这处地方处于绍林江中心,而距离最近,也是老徐所在的丰和县被朝廷选为邵林江补给点。
自朝廷正式开放水域后,全国各处水域都会重新规划一两个地方作为码头。
码头与水域形成相辅形式,建有码头的城镇,可给通行的船只提供补给。
而行过的船队,也会给这个地方带来经济提升。
比如从别处带这边没有的货来售卖,或买走这边的特产去往它处销售。
绍林江这边水产丰富,很多商人都喜欢行船到这边,带一些水产到别处。
这一连通,盘活了不少穷苦地方。
比如丰和县。
以前水域不通,交通不便,靠水的居民生活多是穷困。
但水域开通后,最先富起来的,就是傍水而居的这些人。
丰和县本是原蜀国一个小县城,庞大的水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连年江水倒灌,让这一片的百姓民不聊生,连朝廷都放弃这里。
这里的百姓逃的逃,死的死,剩下的也是不愿背井离乡,却只能勉强苟活的人。
蜀皇退位,五国相容统一时,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触动。
很多穷苦老百姓,根本没心思去关注什么改朝换代,他们只关心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今天吃什么。
直到有一天,朝廷派来了许多许多人。
挖水口,修堤坝,建渡口。
当听说丰和县被选为绍林江码头时,县里的百姓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能带给他们多大的变化。
直到一艘艘,一队队的商船开始出现在江面,从‘门前’路过。
然后丰和县的商人越来越多,很多出手阔气,水产干货都是成百上千斤的采买。
原本很多人在县里摆摊蹲一天都卖不出去一条鱼。
却突然摊位的东西就被一扫而空。
商人们都说他们这里的水物好,送到其他不靠水域的地方能卖出好价钱,还建议他们多准备些。
甚至不少还在懵懂中就已经被塞了好几个‘订单’。
刚开始,这种突然的变化让这里的百姓都有些惶恐不安。
但也不乏精明胆大的人嗅到商机,开始拉帮结派出船。
然后很快这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推了土房,盖起了青砖大瓦屋。
自之后,‘下海’的人便越来越多,甚至引来其他地方的人,纷纷跑到这边讨营生。
有条件的,就买艘渔船,或者加入哪个船队,以捕鱼卖海货为生。
没有条件的,哪怕弄个小小的煎饼摊也能赚个不少。
有时候运气好,遇到个需要补给多的大商队,即便卖包子都能开张一天吃一年。
短短一年的时间,丰和县就不断扩大,也迅速繁荣起来。
到后面,随着水航运的成熟,许多人也开始走出家门到处走,一艘艘客船带着许多的游客,进一步又刺激各处经济。
像丰和县这种算是中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到现今早就成了一个繁荣城市。
更别说原赵国境内早期先起来的那一批。
问话的蔡老板走的船就是一种商客结合的船队,半拉货半拉人。
看到老徐几艘渔船上都是扑闪乱蹦成堆的水产,蔡老板‘哟’了声,“收获不错啊老徐,有没有什么特殊好货,正好我给船上的贵客们尝尝鲜。”
老徐熟稔的跟他唠两句,随后乐呵呵道:“倒还真有,要不你下来挑挑。”
“那敢情好。”
船上二层甲板上这会也站着不少大清早特意起来看日出的游客。
这会也好奇的看着蔡老板带伙计下去挑水货,正好都没吃早饭,也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