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万鸿齐哀

第(1/2)页

这场雪,来势汹汹。才大半夜过去,整个天地竟是白茫茫一片。

        天未亮,邱叶志就催着众人冒雪前行。

        芜歌觉得一阵一阵地发冷,马上颠簸,直叫她头昏目眩。混迹在疾驰的马队里,周遭都是马蹄掀起的白色雪浪,她只觉得眼皮浑浑噩噩地直打架。自己怕是病了。自从患了心疾,身子就大不如前,加上连番几次的折腾,她深刻地感觉到,心一说得对,长此以往,她必然不会长寿。

        可她浑然不在乎。她也不知自己究竟是从何时起,竟把生死看淡至此。好像是从母亲悬梁自尽开始的吧。她虽顽强地挣扎着,努力要如父亲交代的那样,活出个人样来,可她却并不惧死,一点都不。

        这世间,除了家人和使命,并无什么值得她留恋。

        她只觉得体力越来越不支,渐渐地越来越落在马队的后头。秋婵一直跟在她身侧。她们身后跟着四个绝命崖死士,那是奉命看管她们的。

        一片苍茫里,启明星的光芒越来越微弱,正如芜歌的神志。秋婵觉察出她的不对劲“小姐?”

        芜歌想偏过头去,可脑袋重若千钧,眼皮更是,腰杆也越来越支撑乏力。她想开口向秋婵求助,可话还没出口,眼前竟是一黑,她一头扎下马去。

        幸亏是秋婵早有防备,一个腾跃,跳上芜歌的马,稳住缰绳的同时,牢牢地圈住了芜歌。而芜歌已经昏厥。

        “小姐!”秋婵止住马,抚上芜歌的额,才惊觉竟是滚烫。也不知小姐到底发热几日了!秋婵不知为何,哪怕小姐再不当她是自己人,她总觉得自己还是她的贴身丫头。当下,她竟急得额头冒起了虚汗。

        马队因着这边的动静,停了下来。

        邱叶志驱马折返回来,冷冷地扫了一眼秋婵怀里,不省人事的女子,扭头对身后的死士说“把她泼醒。”

        “不行!”秋婵尖声喝止。对绝命崖的这位首领,她向来是惧怕到骨子里的,可当下,她却不得不麻着胆子道“先生,她发热了,不能再着凉,让她休息一会吧。我骑马带着她,保准不耽误行程。”

        邱叶志挑眉,意味深长地看着秋婵“怎么?当了几年细作,竟连主子是谁都分不清了。”

        “属下不敢。只是,主子很看重她。属下不敢造次。”秋婵无奈地搬出了皇帝。

        邱叶志笑哼“不看僧面看佛面,且容她歇一会,免得浪费我精心准备的大戏。”

        秋婵惊惶地张了张唇,吓得说不出话来。

        邱叶志却是笑问身后的死士“入瓮了吗?”

        身后的死士面无表情“嗯,一刻钟之前,收到飞鸽传书,他们离万鸿谷不远了。”

        邱叶志笑得很是畅意。他回眸再看向芜歌时,带了几分惋惜“倒是个精明能忍的,可惜用人不察,竟用个和尚劫狱。”他笑着直摇头“否则,我要赢,恐怕还没这么容易。”他说完,一扯缰绳,掉转马头,便又疾驰而去。

        秋婵惨白着脸,用自己的披风牢牢裹住芜歌,又抽出备用的缰绳把怀里的人牢牢捆在腰上,这才开始赶路。她沿途也都留下了痕迹,那是她和到彦之在行刺徐献之时商定的记号。但愿到统领能及时赶来,否则……

        她看一眼昏睡在自己怀里的小主子,心底不知为何竟然涌生出愧疚来。小姐只知她是当日金阁寺的暗线,就已经厌恶她至此。若是她知晓,当初成功刺伤徐献之的人就是她,该作何感想?

        从流放所取道北鸿,从北鸿出宋国,进到魏国边城鸿野,必然要经过新平以北的新鸿山。

        新鸿山,海拔并不高,山路却要延绵近百里。山路的尽头是一个名叫万鸿谷的山谷。

        这新鸿山说来也奇怪,一路都是起起伏伏的低矮山脉,可到了万鸿谷,两侧的山脉陡地高耸入云,谷口又狭窄。山风吹过,这谷口就像一枚硕大的石哨子,风声回荡,竟像万千鸿雁齐齐哀鸣。故而,这山谷便得名万鸿谷。

        出了万鸿谷,便是一马平川,再半日马程就可离开北鸿。

        邱叶志提起的山谷,就是万鸿谷。在他的计划里,这里将是徐家男丁的葬身之地。

        心一和十七一行,已抵达了万鸿谷。

        沅之和洵之镇守关中多年,自然知晓这万鸿谷是兵家所称的易守难攻之地。若是有人一早扼住谷口,则一行人都将是瓮中之鳖。

        沅之抬手,止住马队“慢着。”他问心一“我们总共有多少人,山谷那头可有人接应?”

        心一点头“安排了三十火凰死士在山谷那头接应,只要抵达北鸿,鸿野守将便会出兵来迎。”

        沅之的眉微不可察地蹙了蹙。想他半生戎马,戍守关中,主要防守的就是北边的胡夏和东边的魏国。不想,有朝一日,竟然要敌国接应。那他舍身取孝义的意义,又在哪里?

        洵之是极懂三哥的。他心底何尝不是万分不是滋味,可是,看一眼怀中昏睡的三岁稚子,他当真狠不下心来,带着两个稚嫩的孩子再死一回。

        乔之怀里搂着洵之的长子,不满七岁的松哥儿。他轻叹“三哥、六弟,稚子无辜,当日你们实在不该意气用事,与我一同赴死。别犹豫了,在宋国,我们迟早是一死。郯郡,虽然是魏国地界,却是我们的故土。我们就当是为了三个孩子,搏上一搏吧。”

        沅之和洵之对视一眼,异口同声,点头道“我们不悔。”

        洵之故意振奋道“三哥,与其窝窝囊囊死,不如奋死一搏。”

        沅之自从中毒后,身子日渐衰落,加上这段时日的牢狱之灾,早已形销骨立。他笑“好久没摸枪了,正好手痒。且战一回。”

        心一虽然从小习武,却并不懂兵书谋略。在他看来,这一路各个关要之处,他都事先有了安排,不说万无一失,也不该出天大的岔子“三爷、四爷、六爷放心。我们这一路很小心,应该没留下首尾。”

        三兄弟显然没有这么乐观。乔之看一眼通往山谷的路,扭头问沅之“三哥,你带兵多,你看这山谷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