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小节与大义

第(1/2)页

第434章  小节与大义

        天宝十一年深秋,长安天子下旨,任命颜真卿为河南淮南及江南东道三道采访使,负责巡查运河漕运相关事宜,走访各地,探查民情,纠察不法。

        各州刺史必须无条件配合颜真卿一行处理政务。

        与此同时,朝廷又下旨,新设淮南节度使一职,治所扬州,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光州、蕲州、安州、黄州、申州、沔州等地军务。

        淮南军以水军为主,目的只是为打击盗匪,维护长江及运河漕运安全,兵员编制只有一万人。待淮南节度使到任后,再招募兵员。

        扬州本地州府便有军械库,其中兵器足以武装十万人,倒不必担忧军械问题。

        与之配合的人事任命,则是朝廷任命平西郡王,银枪孝节军军使方重勇为第一任淮南节度使,并携银枪孝节军三千,随颜真卿南下扬州,听其号令行事。

        至于方重勇是不是将来还会返回长安,淮南藩镇是临时所设事后撤销,还是会一直保留,一直延续下去,基哥在圣旨里面没有说,朝廷也没有人问。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明面上的说法。

        而方重勇和颜真卿南下的真正目的,朝廷百官皆知之甚详,却保持缄默,平日里能不提就不提。

        方重勇现在就像是個牙膏一样,颜真卿挤一下,他就说一点。

        也真就只有一点!

        “若是不用圣旨,难道……让本官下令,叫银枪孝节军去地方上那些大户家中直接抢么?”

        本王不妨跟颜御史说句放肆的话:此番银枪孝节军南下,名为公干,实则修整,正是疏通活络筋骨的时候。

        “自贞观以来,两淮与江南之地,便是成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没听说有什么事啊。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嘛,颜真卿想空手套白狼,还是想得太美了。

        某自带兵南下,不过疏通河道,追捕盗匪而已。

        既然是这样,谁还会把“不能说的秘密”,拿到桌面上去说呢?

        事情办成了,那便是皇恩浩荡,圣人圣明。

        颜真卿指着墙上挂着的那副“大唐锦绣山河”织锦,干笑一声说道。这种没话找话,让他尴尬到了极点。

        因为实在是太丢人了!

        他这个办事的主官,居然要来求助一个随行护卫的军头,说出去这张老脸都没地方放。

        事情办砸了,那就是执行官员假传圣旨,罪大恶极。

        王府书房里,方重勇看着有些扭捏不自在的颜真卿,感觉有些好笑,又不方便表露出来。

        如果能不用,那就尽量不要用。”

        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哪里是封官外放啊,这就是去捞钱了!是苦活,脏活,累活!

        如果不去两淮与江南捞钱,那么就要在长安和关中捞!大家在长安都是拖家带口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要闹,还是去远一点的地方闹比较好!

        地方官员,那是有权向朝廷上书告状的!

        真要闹起来,其间斗法谁输谁赢,真还要两说!

        随行任务,只为保护颜真卿及他属下那些收钱算钱的书吏。保证收上来的财帛可以平安运回长安而已。

        如今基哥这么玩,可以说已经把颜真卿逼到墙角,退无可退了。

        俗称捞钱。

        可谓是跃跃欲试也!

        颜真卿干巴巴的询问道,说话都有些不利索。

        这种“盖印留白”的圣旨,有点类似于钦差大臣手里的“金手指”。用了,自然可以瞬间制服不服管教的地方官僚,使得政令通达。

        至于怎么捞钱,那不是方重勇的职责所在。实质上,他不过是个负责沿途押运的保镖头子而已!

        “乔迁之喜,得圣人抬爱,御赐之物。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要不然,他又怎么可能拉下脸来,到方重勇这里来求助呢。

        “方节帅家中饰物,倒是有几分别致啊。”

        说白了,让外放官员在圣旨上自行填写政令,怎么办事方便怎么来,这便是典型的“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

        方重勇揣着明白装糊涂,压根不顺着颜真卿的话头往下说。

        所以你要问某,对前往两淮江南吃喝玩乐有什么想法。说实话,某不仅有,甚至还不少。

        反正横竖都是天子有理。

        “大军明日即将开拔,出关中前往两淮江南。不知道方节帅对淮南之事,有什么想法呢?”

        方重勇言简意赅的答道,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

        方重勇也是有口无心的回了一句,等待颜真卿开口说正事。

        出发在即,方重勇还没去找颜真卿商议行程,反倒是颜真卿来到位于蓝田县的平西郡王府,找方重勇商议如何为朝廷“筹款”。

        颜真卿为官老道,见惯了蝇营狗苟。

        基哥这一出只给圣旨不给政令的法子,也不是第一次玩了。

        “颜御史如果真要某说的话,那某只能说,这玩意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朝廷此番让某去两淮及江南,所为之事,不过财帛与粮秣而已。只是,圣人就给了一些空白盖印的圣旨,让某自行颁布政令。这要如何使得?”

        见方重勇不上套,颜真卿想了想,最后还是轻叹一声道:

        但是你要问某对于那边的军务有什么想法,那某只能说:此行并无敌酋在侧,某实在是什么想法也没有。”

        这次颜真卿是“采访使”,负责捞钱;银枪孝节军是禁军,不方便在两淮及江南做事,所以方重勇上书基哥,要了一个“淮南节度使”的临时差事。

        但使用这玩意的钦差大臣,也要承担使用金手指的风险。

        颜真卿疑惑问道。

        “颜御史兹扰地方,贪赃枉法也就罢了,你自去便是。

        某看在同僚的份上,只当是眼睛瞎了看不见。

        但颜御史拉某下水就不对了,银枪孝节军是为大唐横扫西域的功勋部队,岂能做打家劫舍那样的事情?

        就算某肯干,忠勇的将士们也不肯呀。”

        方重勇摇头叹息道。

        他这态度很明显了:不管你怎么暗示,反正我就是不上套!

        方重勇这招打太极,可把颜真卿给急坏了。

        “此番南下筹款,事关大唐安危,请殿下教我。”

        颜真卿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也不敢再像之前那样端着架子了。

        看到颜真卿服软,方重勇这才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道:“颜御史,某问你,吐蕃人若是冲下高原,一路势如破竹向东进发,最快需要多久能打到扬州城?”

        哈?

        颜真卿一愣,万万没想到方重勇问这么一句,看上去跟话题毫无关联的问题。

        “就算大唐不在了,吐蕃人要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