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赤焰传奇》(十一)

第(2/2)页

在配合京都谋反者的阴谋。”

  梅长苏是梅岭战场亲历者,穆霓凰相信他的话,并依此定计。
  “号召百姓进入城池内,留三千守军死守,放弃城外一切。”
  “余下七千军随我入梅岭,攻入北戎王庭。”
  “好计谋!”梅长苏抚掌赞道。
  两万北戎异族大举南下,守肯定是守不住,城外的村庄、集市什么迟早会被洗劫一空,这是注定的。
  那还不如按穆霓凰所言,放弃城外一切,让百姓入城死守,保住百姓的性命为先。
  而梅岭有一条山道可直达北戎王庭,这不是秘密,以前的赤焰军和北戎都知道。
  只因梅岭地势复杂,要道和关口都被北戎把守,赤焰军才没攻入此地。
  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戎异族机动性高,你就算把梅岭关隘给破了,他们的王庭中人估计也骑着马跑路了。
  但现在有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北戎早不南下迟不南下,京都疑似有人造反就集结军队了。
  这说明,京都谋反者和北戎有勾连。
  但京都谋反者和北戎都不知道的是,穆霓凰现身在了北地,且主持了北地大军进行战略行动。
  从北戎的视角来看,他们或许压根就不认为,大梁生乱的这种时候,会有大梁军队抄近路去袭击自己的王庭。
  哪来的军队?
  就北地这一万军?
  北地军队去袭击王庭,那你们大梁的北地不要了吗?
  穆霓凰告诉了他们,我袭击你们的王庭,你们的王庭有你们的王和家人,你们来不来救?
  只要你们来救,那大梁北地就安全了。
  这就是围魏救赵。
  且带从没和北戎大战过的北地七千军就深入戈壁、草原,这也是破釜沉舟之举。
  穆霓凰如此战略布置,也是目前北地局势最好的破局之法了。
  在全国观众满含期待的观看下,穆霓凰带军走梅岭一带,几个关口的守军在没反应过来前关口就被破,这也印证了梅长苏的话,北戎集结大军到大梁北疆是全军出动,防守自家的人手少得可怜。
  仅仅两个日夜,北地七千军兵临北戎王庭,犹如神兵天降,北戎王被抓获时还一脸的不可置信。
  除了北戎王之外,还有一位北戎王后。
  “夏国之人?”穆霓凰问话。
  北戎王后没说话,只是满脸仇恨的盯着穆霓凰。
  这一刻,全国观众明白了,为什么玲珑公主和夏江能跟北戎有联系了,原来北戎王后是夏国的人!
  穆霓凰没多做停留,北戎的王庭失守的情况肯定会传到前线的北戎军。
  在北戎军返回前,她带军押送了北戎的一群贵族返回梅岭。
  她没有返回北地,而是在北地和梅岭相连地带的一处关隘停了下来。
  之所以停下,因为梅长苏说:“这里就是林兄最后的安息之所,赤焰军也在这里全军覆灭。”
  穆霓凰站在关隘城墙上,等着北戎大军的到来。
  城墙高地处,一杆旗帜随风飘荡。
  旗帜染着血红的色泽,其中又有玄黑之色书写着“赤焰”二字。
  周围的北地士卒严阵以待,各个肃容威严,浑身散着森森血气。
  梅长苏看到这一幕,这些军士好似有了当年赤焰军的影子,让他的目光有些恍惚,陷入了回忆。
  困惑观众们已久的赤焰覆灭的真相,在此刻正式揭开——
  经历过粮食事故,经历过装备事故,赤焰军可战之士仅有一万五。
  这是赤焰军征战多年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足以动摇军心。
  但赤焰军没有,然而激发了对北戎更强烈的仇恨。
  当时的北戎大军龟缩在梅岭,梅岭地处险要容易中伏,杀进去可能要损失更多。
  赤焰军少帅林殊理智:“爹,撤吧,来日方长,总会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林燮沉默片刻,拿出一道密旨递给了林殊。
  林殊接过一看:凤凰涅盘,北地太平二十年。
  全国观众心生悸动,这和林殊墓碑上的那一句“凤凰涅盘,北地永昌”相互呼应。
  唯一的不同就是,前者是北地太平二十年,后者是北地永昌。
  有些观众心里泛起了波澜,他们好像明白了赤焰覆灭的原因了。
  梁帝想要让赤焰军跟北戎打一场生死战!一场全军覆没的生死战!
  不惜一切代价,直接一战将北戎耗尽最好。
  这就是密旨“凤凰涅盘,北地太平二十年”的含义。
  有些观众抱有沉重心情来解读……
  梁帝:你们能杀多少是多少,我要北地二十年太平。
  这是梁帝想要的结果,但要达成这个结果怎么弄?
  长时间作战?大梁耗不起,只是速战速决。
  而梁帝如何达成速战速决,又让北地太平二十年的目的?
  当面给林燮林殊说,你们去送死?
  梁帝作为皇帝,怎么可能这么办事,传出去了那还得了?
  所以,梁帝和谢玉、夏江封锁了赤焰军的退路,军粮案、装备案由此发生,告诉林燮林殊:你们没有退路,要么一战决生死,要么往后再无军粮和装备的补给,国家耗不起。

  回忆的画面里,由梅长苏的视角来看,林燮林殊父子俩相视一眼,看不出有什么怨气,也看不出有任何不适,仿佛做好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准备。
  他们把消息传遍全军,告诉所有军士:大军将攻入梅岭,生死不论,有不敢去、不想去的留下,自由抉择。
  没任何人选择留下,都准备跟随林燮林殊杀入梅岭,这就是赤焰军的凝聚力。
  就如此,这最后的一万五千赤焰军在梅岭绽放了一段惨烈的悲歌。
  看着画面中残忍的战争景象:满身插着箭矢的甲士怒吼着挥着血刀,断了条手的军士依然不知疼痛的砍伐,双腿被斩断的士卒拖着残躯用嘴撕咬,更有无数忠义之士纷纷用身体为林燮和林殊挡着飞来的箭矢。
  小希捂着嘴,和全国不知多少观众一样,为如此奋勇而残忍的一幕感到心惊,也感到悲壮。
  遥想赤焰军在先帝时期时,那巅峰的赫赫威名让满朝文武奉承。
  可谁又能想到,曾经拥有神威之名的赤焰军因为政治手段而惨然落幕?
  赤焰惨案明显有疑,可有几个官员为此提出过疑虑?
  各自都为了权,为了利益,对这段存疑历史选择了遗忘。
  而赤焰军呢?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赤焰军选择了忠君。
  然则,守护多年的土地只要二十年太平?
  赤焰军不满足,他们说:凤凰涅盘,北地永昌!!
  他们“违背”了梁帝的密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即便是力竭也要让北戎遭到重创,让北戎再也无力南下,让北地彻底太平。
  然而赤焰军所做这一切,整个大梁都不知道。
  大梁不知道,当年赤焰军覆灭,北戎也是强如之末,但凡大梁再派一支军队追杀北戎残余,那北戎当灭!
  可惜,梁帝不知情,谢玉只顾着权,夏江只想复国,满朝文武都放眼于权势。
  这是多么的讽刺,这是多大的悲哀!
  “好气啊!”
  “无语。”
  “这朝廷有卵用!气死我了!”
  全国观众感到愤慨,为赤焰军的覆灭感到不值。
  然则,真正的正义与和平,真正的忠勇和大爱,往往就是这般无声的。
  就像当年抗战时期的先辈们,就像当年出东北的志愿军们,没人记得住几个名字,但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和平从何而来,这就够了。
  只是观众们认为赤焰军更惨的在于,自己在外作战为国家谋求和平,但国家却背叛了这支军队。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巅峰常伴虚伪的拥护,黄昏见证忠勇的使徒!
  在梅岭的黄昏下,赤焰军的血肉残骸遍布大地,橙红的霞光仿佛参杂了赤焰军的血与泪,可歌可泣。
  只剩最后一名使徒林殊,还屹立在城门之下,用那比起偌大城门看起来很弱小的身躯,依然在阻挡着敌寇前进的步伐。
  楚轩浑身破烂不堪,脸上布满鲜血,头发凌乱不整,身上插着七八支箭矢说明着他伤痕累累,断断续续的气息表明着他已是气若游丝的状态。
  电视里一片寂静,没有多余的声音,没有任何配乐。
  有的,只是楚轩的喘息声。
  全国观众凝望着,脸上看起来平静,但心中早已是五味杂陈。
  楚轩缓缓抬头,和天上的夕阳对视。
  然后,他笑了。
  这笑中没有后悔,战死沙场是军人的宿命。
  这笑中没有怨言,忠于皇帝是臣子的信仰。
  这笑中没有恐惧,只有敌人对他们恐惧的份。
  有的,只是对爱人和亲人的眷恋,和无法看到国家大和平的遗憾。
  全国不少观众的双眼已是充斥着泪花,赤焰军这一曲悲歌唱的令人心碎,奏的让人震撼,谱的让人感动,宣扬的忠君和忠勇以及大爱无疆更是让人泪目。
  只看楚轩平视前方北戎敌寇,缓缓提起手中的帅剑。
  这是一把号令赤焰军的剑。
  这也是赤焰军军魂所在的象征。
  只是赤焰军只剩下他一人,他想号令谁?
  如此孤零零的注定无人响应的举措,更添一份悲壮和凄婉。
  剑被提在半空,陡然脱手而坠。
  楚轩倒在了地上,他无力举起他号令赤焰的剑。
  回忆的画面慢慢淡出,正片画面渐渐显现。
  敌寇贼众遍野而来,马蹄声响彻天地。
  城墙上的士卒默默无声,跟他们的敌人隔空凝视。
  肃杀之气慢慢汇聚,双方的碰撞很快就要爆发。
  倏忽,观众们心下震动,莫名的激动油然而生。
  只见刘艺妃举起了剑,举起了那把帅剑。
  楚轩举不起来的剑,刘艺妃举起来了。
  楚轩在城门下让一曲悲歌收尾,刘艺妃立于城门上让一曲激昂的旋律上演。
  楚轩在黄昏下落幕,刘艺妃在熠熠生辉的烈日下开启了征途。
  城门上的弓兵,城门下的枪兵,左右翼的骑兵,时刻准备着聆听号令。
  一瞬,天地无声。
  只听刘艺妃喝道一字:“杀——”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