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猫捉老鼠

第(1/2)页

第578章  猫捉老鼠

        于凤眠:“现在有两个方向,是否需要玩家加入。”

        陈晓:“加入玩家?卖点在哪里?”

        很多人都是叶公好龙,追求极度真实的游戏世界。

        然而,现实生活呢?

        于凤眠:“这个可以调试,增加奇遇系统什么的。”

        陈晓:“这样的话,和游戏有什么区别。”

        于凤眠:“那就是说,是做一款卖座游戏,还是按照原先的方向(社会实验)继续往下走?”

        陈晓:“卖座的游戏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产品很少,《人世间》项目暂时不要变动。”

        ……

        一眼千年,Ai能否觉醒自我意识?

        目前,《人世间》项目,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语言生成方面的能力,也展示了在游戏、娱乐、教育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最厉害,甚至最夸张地方,《人世间》里面的时间可以被人为的加速,而生活其中的NPC却感受不到时间被加速。

        这就有点类似于“造物主”了。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

        里面的BPC拥有社会常识,能“记住”看见和做过的事,并影响之后的行动。

        整个项目没有预设剧本,完全是NPC之间产生故事。

        如果商店的NPC和某个其它的NPC相爱了,当其它NPC准备去买的东西时就会发现商店可能没开门(NPC在约会)。

        这就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

        ……

        于凤眠没有坚持,“好的,暂时不变动也好,我也有担心,如果真的放玩家进去会不会产生新的道德问题。”

        陈晓:“我想过这个问题,目前还不是时候。”

        于凤眠回道,“迟早要解决。”

        ……

        以目前的ai智能,如果玩家进入这个沙盒世界,和NPC进行深入的互动和对话。

        时间长了,它们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真正的人,甚至会对它们产生感情。

        所以,虽然《人世间》项目的开创性研究意义巨大,但也会导致社会受到潜在负面影响。

        当人类与高度类人的  AI互动时,会出现“虚假感情”的风险。

        ……

        随着“个人助手”app逐渐扩散,海外版下载量超过一亿,终于有人坐不住了,点燃了第一把火。

        斯坦福大学教授、计算心理学家Michal发表公开论文《心智理论可能自发地出现在大型语言模型中》。

        他在实验中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问题。

        用40个用来测试人类心理状态的经典任务来测试几个AI。结果发现,“个人助手”app有健康成年人的水平!

        这一发现引起了巨大轰动。

        ……

        本来大家已经怀疑,“个人助手”表现出了惊人的智能和创造力,是否已经具备个人意识?

        不但能够完成各种任务,

        甚至会主动关注“被困在电脑里的人类该怎样返回现实世界”这类的话题。

        Michal教授的发现更是火上浇油。

        ……

        尽管智能和意识并不是同一回事。

        智能可以理解为完成目标的能力,而意识则是完成目标过程中的主观体验。

        但大道至简!

        <div  clas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