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传国玉玺与造化玉碟(5K)

第(1/2)页

  ……

  虎牢关。

  众诸侯正在结合已知的信息,分析董卓眼前的兵马数量。

  经过一阵激烈的探讨,众诸侯一致认为,在虎牢关折损了十万精锐的董卓,目前仅剩十万兵马。

  这十万兵马里,其中有两万在河东郡与白波贼交战,一万驻守长安,一万驻守潼关,一万驻守函谷关,另有四万兵马分别驻扎在东南面的太谷,伊阀二关,以及北面平、孟两渡口……

  偌大的洛阳城,目前最多还有一万人马。

  这点人马,根本无法兼顾方方面面。

  但即使是这样,身为盟军先锋的袁绍仍不敢提兵杀进洛阳。

  拿下虎牢关后,袁绍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董卓,而是停在关外,踌躇不前。

  在亲眼目睹了“百万大军”被埋葬在二十里巨坑,以及遍地伏尸,几成废墟的虎牢关后,袁绍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开始有了敬畏之心。

  东郡太守桥瑁不断催促袁绍进兵,袁绍只推说等盟主刘备来了再做决定。

  然而等刘备来了之后,袁绍又推说自己兵马太少,提议由刘备率大军在前面开路,大家尾随其后杀进洛阳。

  可刘备这时候哪有空去追击董卓?二十六万外族士兵和六万汉军士兵的尸体还躺在巨坑里,急需妥善处理;另外还有散落在各处的盔甲、兵器,粮草、辎重、活着的马匹需要收拢再安置。

  这些东西不光意味着大量钱财,还意味着繁杂的事务,没有个把月是绝对处理不好的。

  刘备好言好语勉励了袁绍几句,并将率领其他十五路诸侯,继续进逼洛阳的事务全权交给了后者,然后就领着五大部将匆匆走了,返回巨坑中处理后事。

  看上去,在拿下虎牢关,混够了名望之后,袁绍似已有了退意,完全忘记了自己宗族二百多口被董卓诛杀的血海深仇,忘记了会盟之初立下的与董卓势不两立的誓言。

  可实际上,袁绍并非不想进兵洛阳,他是有苦衷的。

  第一个苦衷是对董卓的畏惧。畏惧并非来自于漫天迷雾和流星火雨,这样的手段还不至于让他袁本初有所顾忌。

  畏惧来自于那震天动地的一幕,

  当得知这并非天灾,而是董卓施放出来技能后,袁绍害怕了。

  虽然这个技能敌我不分,要死就双方士兵一起死,但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膨的一声,二十里范围内,有多少人死多少人。

  这样的技能董卓还能施放多少次?搞不清楚这个,袁绍哪敢追进洛阳?

  第二个苦衷来自于目前的处境。

  袁绍目前的职位只是渤海太守,名义上归冀州牧韩馥统管。韩馥看到袁绍有这么多强力军师,还有这么高的名望和号召力后,顿时为自己的地位担心了起来。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利益,拿下虎牢关的第一时间,韩馥就开始了自保行动。他的手段很直接,直接把支援袁绍的五千兵马给要了回来。

  袁绍几乎成了光杆将军,麾下仅剩三千新兵——二次会盟时他带来了八千兵马,其中有五千是韩馥资助的。

  众诸侯目前总共还有三万多兵马,其余兵马全部死在震天动地珠的冲击波之下。

  这三万多兵马里,有两万兵马是韩馥的,其余十五路诸侯加起来才一万多人。

  袁绍有三千部曲都算是好的,除袁术、曹操、孙坚也各有三千兵马外,其余十一路诸侯身边都只剩数百人,要多惨有多惨。

  基于这种情况,袁绍就迟疑了。

  刘备不急,袁绍不急,一部分心向汉室的诸侯就急了,本来大家起兵反董,就指着刘备号令群雄一同动手,现在盟主刘备不能动弹了,先锋袁绍也不能动弹了,这还了得?

  东郡太守桥瑁不断游说各路诸侯,说董卓如何如何作恶,天子是如何如何被欺负,那是天天踮着脚尖等联军发兵进京,救圣驾于水火之中。

  然而应者寥寥,只有曹操、孙坚、鲍信等三路诸侯附和,但他们三路加起来才九千多人马。

  在连续两次损兵折将后,众诸侯伐董的态度忽然暧昧了起来。

  联军内部暗流涌动。

  这个时候,曹操挺身站了出来。

  “诸位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实非人臣本份,既然诸位都不愿去追,那我曹操去!”

  说罢,便要带着六大部将及三千士卒离开,却见鲍信和孙坚也站了出来。

  “孟德,我与你同去!”

  “我孙坚岂能落于人后?同去,同去!”

  三人相视一眼,结伴而出,率万人径直一路向西追来。

  ……

  就在众诸侯都以为驻扎在虎牢关的十万精锐逃不过那惊天动地一击,必死无疑的时候,董卓正命徐荣率五万骑兵于偃洛古道上设伏。

  他的五万精锐骑兵并没有死!!

  在率领三千骑兵前往刘备大营谈判之前,他已经令五万骑兵向西,撤出了冲击波范围,只留五万步兵驻守在关上。

  此役,他只折损了五万步兵。

  这五万步兵并不是他的亲信部队,而是原来隶属于朝廷的北军八校兵马。

  董卓乐得用这五万非亲信部队去做诱饵,布置出自己“损失惨重”的假象,以便对幸存下来的联军给予最后重重一击。

  为了使这个假象更逼真一些,董卓特意等联军士兵杀到虎牢关的时候,才假装不敌,率残军仓惶败退;而后,立即命徐荣率五万精锐在偃洛古道上设下重重埋伏,又命贾诩从旁协助。

  董卓自己则带着没有了神力的李儒及众将,返回洛阳坐镇。

  现在,就看哪个傻子会追过来送死了。

  兵不厌诈,他董卓可是一个有勇有谋,也有计划的统帅!

  回到洛阳后,董卓很快得知了联军目前还有二十万兵马的情况(刘备16万兵马+其他诸侯3万多兵马),脸上顿时写满了失望。

  本以为那惊天一击,足以让诸侯联军,尤其是刘备全军覆没,没想到居然还能剩下十六万兵马这么多。

  可恶!!

  老夫的震天动地珠居然没能让刘备一蹶不振!

  这样算来,老夫损失了五万步兵,才总共击杀了“九十万”联军,战损就只有1比18了。

  赚的没有预想中多。

  而且孙女也没能救回来。

  这样想着,董卓的心情一下子就不那么美丽了。

  再一想刘备麾下还有十六万兵马,董卓就觉得洛阳城一点都不安全。

  洛阳周围八关极为分散,东西跨度超过了300里,南北跨度超过了200里,想要守住洛阳不失,就必须将十五万兵马分散在每一个关卡。即使众诸侯目前合兵一处,并未分兵来攻,但周围八关却不得不派遣兵马驻守。

  倘若不派兵驻守八关,万一众诸侯突然分兵,那就危险了。

  而且,在连续经历了两次全军覆没之后,众诸侯一定会做出相应准备,行事小心小心再小心。

  这样的话,以后再想要打出这种夸张的战损就很难了。

  想着想着,董卓忽然灵机一动,既然老夫已经将自己的家当都迁往了长安,为什么不把朝廷也搬至长安呢?

  如此一来,就可以将四散开来的防御阵线收缩为一点,将张开的五指收回来,握成拳头,扼守住淆函古道上的函谷关与潼关;进而安坐长安,笑看天下风云变幻了。

  如此想着,董卓派人将李儒叫来,劈头就问:“文优,我意将朝廷迁往长安,定都关中,坐拥嵴函之险,笑看天下风云变幻,如何?”

  李儒捋着胡须沉吟了一下,点头道:“岳父大人,还应将世家大族,豪绅富户一并迁走。”

  “啊~对对!还应把洛阳周遭百万百姓尽数迁往长安!”

  李儒补充道:“小婿已在着手散布童谣: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