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书生谈兵

第(1/2)页

王子晋说得斩钉截铁,极有气势。他是很有底气的,这底气不是来源于足够经验产生的自信,而是来自于所看过的架空历史小说凡是谈到军事问题,每个主角都是很王霸的即便是开始不王霸,到后来也会很王霸的只要拉起杆子来,搞一套电视上看过的普鲁士军官团啦、西班牙方阵啦、三湾改编啦、支部建在连上啦这些玩意,然后就会王霸之气四射,所到之处无不臣服了

        况且,历史上的战绩表明,明军在援朝一开始确实是犯了轻敌的错误,首批入朝的明军着实吃了大亏,一千多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李如松自己,在初战平壤得胜之后,也受挫于碧蹄馆,结果就此停下了进军的脚步,改成和平谈判了。

        王子晋之前看到这里时,有一个帖子令他印象深刻。那位楼主比较了这一场朝鲜战争和新中国建国后的朝鲜战争,很感慨地说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李如松停下脚步的地方,和后世志愿军被迫转入防守的地方简直就没有什么分别而后战争也就此从大开大合的攻防,转入了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的闷局。

        现在有了机会,说起战争本身,王子晋说着说着,就有点勾起了心中的遗憾,很有些想要改天换日的冲动。哪知他这句大言一放,李如松立时闷哼一声,充满不屑地瞥了他一眼“王秀才,别以为先生属意于你,你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了你连一天行伍都没有待过,一次战场都没上过,敢说什么胜败”

        听听,这就是李如松他这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傲气,可不光是针对王子晋的,要知道大明朝是以文统武,大军出征时最高指挥权都是由文官操控的,而李如松这句话,差不多把这一条铁律都给骂了进去,文官能懂什么战争

        其实说到这一点,王子晋也是深以为然,打仗这玩意,真的不能搞纸上谈兵,你在家看过再多的兵书战策都是虚的,唯有经过了实践,才能把兵法落实到战术实践的层次上。教条主义这种事,历朝历代都少不了,哪怕是到了近代,参谋制度建立之后,看地图量尺子打仗的指挥员照样不少,吃亏的还是前线官兵。这种事,只有军事科学和职业军人制度发展了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通常大明朝那些比较有成就的儒帅,也不会胡乱插手战术指挥,而是选择自己所能信任的武将担纲,自己把控大局和政治层面,才会有所成就,比如宁王之乱时的王阳明,比如总督东南平定倭乱的胡宗宪,都是如此。

        就连曾经被目为悲剧英雄、后来又饱受争议的袁崇焕,不论他那些战绩有多少水分,有多少真实,起码他确实把手下的兵将笼络得比较好,这就是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内部组织人事关系理顺了,激发出了手下的积极性。

        王子晋泰然自若,微微一笑“诚如将军所言,小生不曾经历行伍,不知战阵艰辛。不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点道理,小生还是明白一些的,而今至少在知彼这一项上,小生自信较诸将军,差有一日之长。”

        李如松目光一凝,犹如利剑一般直刺王子晋,眉心隐隐有怒气凝聚“你想说什么,说清楚点,勿要招惹本帅雷霆之怒,坏了徐先生的一点香火之情”

        李如桢和努尔哈赤在旁抱着胳膊看着,也不上来劝劝。对于他俩来说,如果没有李如松,王子晋就跟个路人没有两样,哪怕李如桢对王子晋还看得顺眼,也是一般。

        这话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王子晋也没有退步,昂首挺胸地和李如松对视,朗声道“倭寇之中,确实有许多日本浪人武士,敢打敢杀,日本刀也很锋利,对上那些既没有勇气,又没有足够训练的卫所军士,自然大占上风。然后碰到戚家军,战阵中讲究远近配合,训练既精,号令也严,那就是以有组织对无组织,以职业军队对一盘散沙,当然百战百胜。”

        李如松听到这里,哼了一声,倒不说话了。他跟徐渭学的内容中,兵法一道多半就来自于东南抗倭前线,后来又曾经多次到戚继光守卫过的蓟镇去访查,对于戚继光的兵法甚是敬佩,甚至也曾经照着纪效新书来操练本部。不过其中有很多牵涉到军制、后勤等方面的,他就无能为力了,是以每每想见当年戚继光在东南练兵大破倭寇的风采,都觉得很手痒。

        现在听到王子晋大讲戚继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