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第(1/2)页

镇国公府自有暗卫在暗处守卫,但宁真逸拿着牡丹花佩,暗卫们根本不会拦着,只是会跟在他后面,确保来人是去大公子院里而已。

        殷华清早就在院中等着了。宁真逸今日吃了这么大的亏,不找过来才是见鬼。再说皇帝总不会无缘无故打压一个没见过面的举子,他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殷华清也要跟宁真逸商议一下接下来的计划。

        原本的计划是:宁真逸连中六元,顺利进入翰林院,然后一步一步取得皇帝信任。

        如今宁真逸被皇帝打压,显然皇帝已经开始忌惮他,他不但不能去翰林,反而应该争取外放,跑得越远越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晃,皇帝见他一次、紧张一次,就会成天琢磨着怎么对付他。相反,宁真逸跑得远远的,过上几年,就该被皇帝忘在脑后了。

        山高皇帝远,宁真逸在地方可以做出一番政绩,越是偏远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绩。在朝中有这么多同窗、故旧,还有镇国公府的人脉,宁真逸不会被忘记的。

        等皇帝老了——要不了几年皇帝就可以开始“老”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关注朝堂了,到时候再把人调回来,看情况安置。

        宁真逸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主动要求外放什么的,太显眼了,皇帝仍然有可能应激。宁真逸的想法是,想办法让自己“得罪”京中权贵,让那位权贵去活动,把自己弄去边境即可。

        他想去南边沿海地区。

        柳怀州在吴越一带、海宁州的地界从闽北到闽南。宁真逸现在是柳怀州人,祖籍则是海宁州,吏部不可能让宁真逸去这两州。思来想去,只有云贵、两广最合适。宁真逸选择了广州。

        当然,大昭这里,广州不叫广州,叫番禺。

        宁真逸提出了要求,殷华清自然要满足。说到底,宁真逸的六元被皇帝砍头,有一半的原因是镇国公府连累的。镇国公府不出这个力,以后怎么让人卖命?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宁真逸满意地走了。

        回到会馆,宁真逸给自己点上了一炉棂殒香,睡个好觉,明天心情能好一点。有飞白在,他也可以不用那么警惕的,只是他五感敏锐,平日里被迫睡眠浅罢了。

        离京之前,有得是落井下石的人来幸灾乐祸呢,不调整好心态,如何应付那些人啊?

        殷华清动作很快,或者说,镇国公府的人动作很快。两天后,有一高官当街向宁真逸表达了青睐,暗示宁真逸停妻再娶,却被宁真逸直白地拒绝了。

        看着那位高官拂袖离去的样子,围观群众都知道,宁探花要倒霉了。

        果然,又过了两日,宁真逸接到了自己的任命:番禺县令。

        此时的番禺可不像二十一世纪的广州那样是个大城市。这个时期,南边压根没有开荒出来,少数的汉人居住在为数不多的平原上,人数并不算多的山蛮居住在山上的森林里。

        番禺地处热带,一年四季有三季是夏日,夏天自然是热得要命,但冬天的风也同样惹不起,寒风会透过衣服和血肉扎你的骨头,只能靠多穿几件衣服来抵挡。但是比冬天的寒风更加惹不起的是春夏秋三季的各色虫蚁飞蛾,以及台风。

        没有去过南方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蜚蠊(蟑螂),不但体型能长到比成年男子的拇指还大,甚至还有翅膀,能飞到人脸上去!

        还有飞蛾,大的飞蛾能比人的脸盘子都大!

        更不要说还有什么蛇啦、蝎子啦、蜘蛛啦……

        至于台风,噢,古代没有台风这种称呼,古代叫大风。

        大风一来就是地狱模式,能直接把木头房子摧毁,甚至把人卷到天上去。大风多伴随着暴雨,河岸水位暴涨,倒灌农田、民居,就算没被大风卷走,若居住的地方地势低,也有可能被河水卷走。

        所以平原反而不好住人。住在平原上的汉人——不,这里的汉人不叫汉人,而是叫秦人,大汉朝被秦昭/帝蝴蝶掉了——多半是住在靠近山林的地带,或者干脆就是某个峡谷的出口处,方便大风以及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往山上跑。

        根据殷华清给出的消息,番禺县城建在半山腰,整个县城高低落差足有五米。当然,丘林地带的小山包,跟那些名山一比,就是个土坡。

        宁真逸听完,带着王靖在京中“采购”了大量药材,并且成天待在藏书楼等地,作出一副查找资料、为外放做准备的姿态。

        实际上宁真逸早就准备好了药材。宁真逸获得空间灵田的时间足有六年半,除了闹旱灾那一年种了粮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小半地方种水果,一大半地方种药材。如今他空间里囤的常见药材,足够他供给一个小县城使用五年,说不定还有剩。

        至于资料……藏书楼里的资料哪里能有殷华清那里的资料详尽?殷华清手中不止有牡丹花集团多年采集的信息,还有跟系统兑换的地理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