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回京

第(1/2)页

宁真逸其实对回京没什么兴趣,那地方勾心斗角得厉害,还不如他做个县令主政一方呢。至少做县令能为百姓干点实事,待在京城只有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再不然就是缩在角落努力让那些斗来斗去的人不要注意到自己,试图把自己也拖下水。

        这样的生活,不用想都知道会有多憋屈,但他又不可能左右吏部的任命。

        当县令呢,想要做事的时候,自然是很忙,但如果不想做事,又会很清闲。

        在番禺待了两年多,成玉树也历练出来了。一般的实务,宁真逸就丢给成玉树处理。至于他自己,干脆跑去教书。

        番禺本地有一个特别特别小的小私塾,都是教蒙童的。若蒙童启蒙之后想要继续往上念,番禺本地就没有适合的私塾了,要往北走,到海宁州或者河西州去找书院。

        但宁真逸不会无缘无故去跟本地的私塾先生抢饭碗,他要教的是慈育院的孩子。

        慈育院那些孩子,大部分是各种原因流落街头的孤儿。自从慈育院建起来以后,街上的乞儿就都被抓进去了。在街上乞讨是不允许的,必须乖乖待在慈育院里,认字、然后学一门手艺。学了一门手艺才算结业,可以提前出去讨生活了。正常情况下,孩子们十六岁才能离开慈育院。不过,若是十六岁的时候也没有学会一门手艺,也可以留下来继续学,不过这种情况,就需要付学费,或者给慈育院干活抵学费。

        小乞丐被抓去念书,老乞丐被抓紧敬老院,那些不老也不小的乞丐呢?通通拉去服徭役。反正如今番禺街头,是一个行乞的都没有。

        两年多的时间,那些刚开始高高在上的前豪族小姐,跟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在一起待久了,有那么一部分被感化了,如今再也不提什么高低贵贱。

        对于这样的姑娘,殷淑雪给她们给她们讲地主阶级是如何剥削穷苦人民的,讲百姓的生活是如何之苦,给她们讲马克思主义,给她们讲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世界有多大,给她们讲万物霜天竞自由。当她们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原本不必关在小小的院子里之后,就不会继续对封建社会有什么认同感了,她们开始讲平等。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她们的教学,进而影响到了孩子们。

        至于那些已经沦为官奴,仍然觉得自己天生高贵的女眷。呵呵,没救了,等死吧。

        现如今大部分的事情都做完了,宁真逸开始定期去慈育院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孩子讲课,就算没过多久自己就要被调走,至少要让孩子们完成思想上的觉醒。等他们醒过来,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那宁真逸开办慈育院的目的就达到了。

        至于新县令来了以后,会不会搞事?开玩笑呢?慈育院和敬老院是宁真逸名下的产业,换多少个县令,都没有资格指手画脚好吗?

        春天到了,宁真逸依照约定,把教书教得好的那一批女眷,从官奴的名单上划掉,给她们办了良籍。当时有一部分女眷不认字,只能安排她们去做衣裳。宁真逸跟管事确认过以后,把认真做事的也同样办了良籍。

        虽然那六家的财物不可能还给她们了,但是她们仍然可以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混饭吃。至少慈育院仍然需要老师,而会做衣裳的女眷可以去绣坊——宁真逸给她们写了推荐信,推荐集团的绣坊收留她们呢!

        至于她们家的孩子,未满十六岁的也放掉,送去慈育院,已满十六岁——没有已满十六岁,两年前宁真逸收拾前来刺杀自己的那五家豪族之时,充为官奴的孩子最大也不满十一岁,现在才过了两年,他们顶多十三岁而已。

        没有被放掉的女眷,要么是消极怠工的,要么是死活不做事的。

        能占宁真逸便宜的人还没出生呢!敢消极怠工白吃饭,那现在宁真逸放奴为民的时候略过她们,她们也没资格怪他!

        三月下旬,前来接任的县令到了。宁真逸听说以后,出来见人,结果一看见来人就笑了。

        前来接替这个县令职位的,竟然是殷玉堂!

        宁真逸一问才知道,今年殷玉堂参加春闱中了举。他不想继续往上考,一来是纨绔子弟忽然上进已经足够引人注目,若上进到考中进士,那话题度可太高了。

        镇国公府如今在京中已是炙手可热,若是第三代的三个男丁出息了两个,指不定皇帝又要开始应激了。

        那帮皇子们,有能耐且名声好的,也不过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