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迷

第(2/2)页

未怀疑什么,直到现在几人找来,才知道齐思远并未去省城而是下落不明。

        齐思远去了哪里?

        为何连夜搬走?又为何没有跟至交好友联系?

        这一下子成为了一桩悬案,几人为了寻找齐思远,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又花费了不少银钱找人打探消息,最终却是一无所获只能无奈放弃再次回家,回到家之后,齐思远的失踪一下子成了郭登科的心魔,他依旧没有放弃,买下了报的一个刊面,连续一个多月刊登寻人消息,还发布了巨额的悬赏,只要能提供齐思远消息的给予重额报酬。

        当时的世道并不太平,郭登科担心齐思远已经遇害,可是对于至交好友,总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之后过来送消息情报的人倒也不少,但是大多是为了来骗酬金,这些假消息更是耽误了郭登科不少的时间,最终郭登科也只能无奈暂停,然而对寻找齐思远一事,郭登科心里从未真正的放弃。

        也就是在半年后,郭登科忽然接到了来自北平城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极其的简洁。

        我很好,勿念,勿寻,有缘终会相见。

        落款齐思远。

        郭登科一眼便认出来了这的确是齐思远的笔迹,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又找了两位好友确认,大家一致认定这是齐思远亲笔信无疑,接了这封信证明了齐思远现在活着,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齐思远到底经历了什么,现在又在做什么,无疑成了困扰三人的谜团。

        然而这封信没有地址,齐思远也没有留下任何的线索,尽管确定他就在北平城,然而偌大一个北平城要找一个人出来无疑也是大海捞针。

        因为这封信,齐思远的事情看似是有了些许的眉目,可转瞬之后便又陷入了一个死局。恰好这个时候郭登科在跟北平的一个商人合作生意,本来这件事他可去可不去,在思量一番之后郭登科便决定亲自跑一趟,一来是去谈生意,二来是去碰碰运气,万一在北平城阴差阳错的遇到齐思远呢?

        只要有一丁点儿的希望,郭登科都不愿意放弃,这是对朋友的忠义之道,在这一点上郭登科绝对是得了太爷爷的言传身教的。

        作为前朝满清的故都,当时北平城的局势非常复杂,三教九流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洋人的势力,有新兴的军阀,有满清的那帮子遗老遗少,还有京津之地的坐地老炮,得知了郭登科要去北平城的事儿太爷爷极不放心,但是孩子大了总要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郭登科也比同龄人要沉稳的多,当爹的也不好说什么,只是临行前嘱托郭登科,如果在北平城里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就去宋家棺材铺里找一个叫金刚的人,自报身份之后金刚便会帮他,如果事情连金刚都无法解决,就去祥云寺,找一个复姓纳兰的和尚,告诉和尚自己从洛阳城而来,姓郭。

        郭登科倒是没有什么压力,他在上海上学的时候有不少同学来自于北平城,如今都活跃在北平城的坛,彼此能有一个照应,更何况他做的是正经的买卖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就这样郭登科孤身一人来到了北平城,先是跟自己的同学小聚了一番,之后便去见了客户,国人的生意自古以来都常在酒桌上谈,俩人也是一边喝一边谈,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可谓是宾客尽欢,客户一高兴,便要拉着郭登科这个少年英才去体验一下北平城的夜生活,逛一下那闻名遐迩的大胡同。

        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的巧合,就在二人要离开酒楼的时候一群流浪汉围了上来,这一群乞丐围着黄包车伸手乞讨,客户见惯了这样的场景伸手驱赶,而郭登科拿了一些琐碎的银钱准备施舍,乞丐们一看到钱纷纷争抢,唯有一个乞丐唯唯诺诺的拿着破碗站在外围,并不往里面来冲,郭登科不由的多看了他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当四目相对的时候,那乞丐忽然丢下破碗落荒而逃。

        郭登科一眼便认了出来那乞丐正是自己苦苦寻了许久的齐思远,他激动的浑身颤抖,冲出乞丐群对着齐思远跑的方向便追了过去,结果北京城的路大家也知道四通达的,不熟悉的路的郭登科很快迷了路,那齐思远的身影也消失在了夜色当。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