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深谋远虑

第(1/2)页

自打吴大佛出天牢之后,太后一日没有放松,日日夜夜都在思索惩治吴大佛的方法。她询问了史官,知道能杀死几千万人的东西,除了饥荒,就是瘟疫。饥荒年年都发,但瘟疫却未必,再联系上吴大佛说的“百年几次”、“一见面太后就会死”这样的语句,太后断定,吴大佛体内的“魔鬼”定然是大瘟疫。只要他一死,瘟疫便会蔓延。

        这几个月太后都在想办法安全地杀死吴大佛。本来想用火烧的,将吴大佛绑好后浸泡在一个充满了汽油的池子里,然后点火烧个干净,这是历来处理瘟疫的好办法。但如此处置必然要在京城附近,此处人烟稠密,稍有不甚便会引起瘟疫蔓延。因此无论如何处置,都必须在人烟稀少之地杀人。而那些地方搜集汽油是非常不容易的,若是用木柴,则难免会烧不干净。所以,太后另想了四个办法来杀吴大佛。

        第一是北上,冻死在黑龙江的冷水里。但这不能保证第二年开春之后冰块融化,导致瘟疫蔓延。

        第二是西行,将吴大佛埋在大沙漠里。万里沙海渺无人烟,只要押送之人就地自裁,就再也不会有人发现吴大佛了,瘟疫也不会蔓延。但太后对押送之人不放心,加之此去万里,路上人烟稀少,万一有什么闪失,便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三是东去,找个无人小岛,再挖坑浇汽油焚烧。这样汽油之事倒是可以通过随船携带而解决,但太后也担心押送之人不尽心,半道上将其投入海中淹死了事。而且如果吴大佛的血肉之中都有瘟疫,难保不会有鱼因为啃食其尸首而将瘟疫带上岸来。

        所以最后采取了第四个方案,南下,将吴大佛带去川藏一带的雪山上,将他冻死在终年不化的冰雪中,冰封在山洞里。这样押送之人不必死,而且一路上都有人烟和商队,沿途可以找人监控,道路也不算难行,可行性最高。太后将吴大佛毒哑并挑断手筋则是让他无法沿途蛊惑人心,而保留他的眼睛和双脚是为了让他心中留有希望,不会沿途自杀,能够活着到达雪山顶。

        为此,太后制订了一个周密的计划,首先挑选了一队绝对忠心耿耿的大内侍卫,预先安排他们前往沿途的节点。再安排一队人押送,每到一个节点,侍卫都必须亲眼看到活生生的吴大佛关在箱子里,然后发电报到北京报告。

        将吴大佛送走之后,李莲英便在颐和园里的一个宫殿里放起了大火,一个死人套上吴大佛的衣服,带着他的随身物品被扔到火里烧了个干净,然后太后将骨灰和未烧尽的遗物交给了玲珑。对外就说吴大佛在向太后述职之时突生感应,进入一间宫殿,然后天降大火,将宫殿连同吴大佛通通烧作灰烬。吴大佛完成了历史使命,向上天复命去了。

        之后的几天,京城里闹得是鸡飞狗跳。

        首先就是徐桐的家人,他们发动各路人马去找太后,请太后为徐桐做主。太后板着脸训斥了他们:“天下举子们都在看着,徐桐就这么不知轻重,在皇帝面前一点礼制都遵从。如果皇上连这都不从严惩治,那我大清天威何在?”

        然后是科举放榜,一些做了安排的人没有被选上,四处找关系想让光绪增加进士名额,被拒绝之后便疯狂上折请求废除此次科举结果,重新科举。对此,张之洞上折子:“科举取士为国之大计,我中华最后一次科举更是开创新风气之先,创设简化字传之后世。由此一事,吾皇文治之功堪比仓颉造字,秦皇同文,实乃我中华文明前进之一大步。”此时的朝堂,翁同龢革职,徐桐身死,清流派两大主力缺位,一时竟辩不过张之洞。

        再然后是《邸报》的编辑们接到“圣旨”,以后《邸报》要一律采用简化字出版,这让邸报的编辑们可伤透了脑筋,许多三千简化字以外的表意的单音节字不能再用,而要用新的双音节词来表示,为了能够让人理解,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但也因为有那一百名进士的参与,再加上康有为在幕后的鼓动,光绪皇帝又趁机发了封“上谕”,京城中很快便掀起了一阵“新文字运动”。虽然规模比不上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但也颠覆了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文字习惯。

        保守派势力大受打击之后,奕劻、敬信、孙毓汶、荣禄、李鸿藻等老臣商量了几天,联名向太后上书,请求太后制止光绪的“胡闹”。理由嘛,很简单,徐桐死得不明不白,他们这些老臣如果对于“变法”、“维新”稍有不上心,是不是都会被以各种借口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