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都是惊喜

第(1/2)页

随着前大司马甄邯在府中“畏罪自杀”,甄寻、刘纷案才算落下帷幕。
  此案也成了官员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特别是哀豪那伙人,常常拿甄寻这事儿寻开心。
  “甄寻这大傻子,他以为他谁呀,也敢跟我爹学,呸,猪脑子一个噻~”
  严光刘秀等人听说了此事后,严光便对刘秀邓禹说道:“以后刘歆那里,能不接触就别去接触了,刘歆这人岂是肯吃亏的主。”
  “这人之前便暗中到处收买人心,这次吃了大亏,怕是快要坐不住了,
  不过我看他未必能成大事,到时候恐怕也要落个甄家的下场,别到时候牵连到咱们就好!”
  刘邓都点头称是!
  天凤四年九月初一,终于到了太学开学的日子了。
  当年汉武帝接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创立了太学。
  在太学里设立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经》、《尚书》、《仪礼》、《易经》、《春秋》等。
  汉武帝以后各个朝代,太学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
  到了王莽登基做了皇帝,便大搞全民教育,要求全民学习儒学,并下旨太学今年扩招3000人,那么太学里的学生一下子便可达到万人。
  为此朝廷专门拨款又大兴土木,将太学占地面积规模又扩大了许多。
  所以各地地主豪绅子弟,平民学子都纷纷如刘秀邓禹这般来到这长安城。
  这临近太学开学之前,长安城中已是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前来等候开学的太学学子,堪比盛会。
  大家都来这太学上学是为了啥,还不是
  想等毕业了混个一官半职,出人头地,以后有机会封侯拜相。
  要知道先秦时期实行的是世官制,到了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而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还未出现。
  但是汉代选官的察举制,是仅仅就其主体而言的。
  如果从汉代选官用人的形式来看,还有诸如征召、辟除、荐举、博士弟子考课、任子、纳赀等等途径。
  但说到底,这些形式常常是临时之举,最为固定的还是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说是由地方官或一些朝中官员推荐并经由朝廷考核来确定的一种选官任用制度。
  可是察举制首先你得有人推荐你才行,平民子弟再有才华,没人举荐也是白搭。
  所以官场上大多都被地主豪强世家所把控。
  王莽如今扩招太学生,便是让平民子弟看到了希望,在太学学习考核优秀的,不论家世,都可以选入做官。
  因为此次扩招
  开学日,一大早太学院大门外便已经人山人海,有相识的都是三个一堆五个一块在一起寒暄唠嗑,大门口一片人声鼎沸。
  刘秀邓禹夹在人群中,也在等待着入学,时不时的也说上几句对那大门内的憧憬之言。
  这时一个面相忠厚,看着很老成的学子就站在刘秀旁边,不经意的转头间看到了刘秀,然后便一直愣愣的盯着刘秀看。
  刘秀并不认识这人,让他看的心中顿时不快,这人直勾勾的盯着人看好生无礼。
  “你瞅啥?”刘秀向那小子一扬下巴,瞪着眼珠子朝他说道。
  邓禹闻言也握着拳头,站在刘秀身旁,一副刘秀一声令下就要冲锋的架势。
  “啊…我瞅你…我瞅你…”
  “我瞅你长的像我发小…”那一脸忠厚相的学子老实的回答。
  这回答倒是让刘秀没想到。
  “真的,越看越像,你可是姓刘?”
  刘秀疑惑的看着那人,这谁呀?自己真没印象啊!
  只好实话实说,“我的确是姓刘!”
  那人惊喜的喊到:“真的是你啊,你是文叔?”
  “额~我是刘文叔…”刘秀也懵了,这还碰着个意外的收获?
  那人高兴的都要跳了起来,上来一巴掌就拍在刘秀的肩上,搂着刘秀肩膀激动的道,“我是朱佑朱仲先啊,我小佑,你忘了吗!”
  “小时候我天天去你家找你大哥和你一起玩的,后来你九岁时候就去你二叔家生活了,咱们就再没见着了!你想起来没?”
  刘秀努力的回忆着,不过对不起,这个身体之前的事情他是一点记忆也没有。
  “咱俩光屁股玩那么多年,你不会真把我给忘了吧?”朱佑失望的使劲儿拍了一下刘秀的肩膀表达着不满。
  邓禹一脸懵逼的在旁边看着他们,只看到他文哥那一脸懵逼。
  刘秀被朱佑拍的差点儿一口气没倒上来,这小子拍人下死手啊。
  回家得去问问忠伯,有没有这号发小啊。
  但是刘秀那二千多年的心眼子多多呀,连忙一伸手也拍在朱佑肩上,
  “嗨,小佑啊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